从《六姊妹》中找寻田家庵的城市记忆

本报通讯员 吴喆敏

版次:A01  2025年02月24日

随着《六姊妹》在中央广电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档热播,这部由淮南籍作家伊北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讲述了田家庵区老北头何家老一辈及六个女儿历经半个世纪的人生悲喜剧,跌宕起伏的情节,勾起了无数淮南人对于那段岁月的美好回忆,也让亿万观众了解并认识淮南、认识田家庵,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来到剧中现实场景打卡:田家庵的码头、六姊妹游园、南北菜市、春燕酿造厂……

一、田家庵的由来

田家庵区地处安徽省中北部,北滨淮河,南望江淮大地,是淮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史前时期,传说虞舜躬耕于舜耕山下。夏商之际,区境为淮夷族聚居地,大禹治水足迹遍至淮上。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淮河水夺淮灾后,山东流民田氏夫妇在淮河渡口搭建了一个庵棚,那时人们还都留着长长的辫子,人们就称这位田姓且有着长长辫子的男人为“田大辫子”,田氏夫妇为了谋生搭庵卖茶水。田氏夫妇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待人亲切,淮河两岸走亲赶集之人,路过此处买不买茶水,他们都邀人在茶庵处小坐歇息,日久天长,当地人就称此处为“老田家的庵子”。

“老田家的庵子”成为当时此地最重要且为唯一的地标,一直延续至1895年。此后由于煤矿的兴起,在“老田家的庵子”东部古码头南岸处,建了一个四角四个炮楼城堡式的煤炭场,使得此地人员骤增,给田家庵带来发展的生机。民国七年(1918年),当地乡绅徐五福与乡人共议正式起集,袭用“老田家的庵子”为名,缩减为“田家庵集”。民国十八年(1929年)田家庵建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淮南铁路建成全线通车,水路交通便利,田家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田家庵建镇,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全镇已有工商户七八百家,成为淮上重镇。

1949年1月18日,田家庵解放,此后,先后建置田家庵市、田家庵区(科级),并于1955年升格为县级田家庵区。1966至1972年田家庵又名向阳区,1972年8月恢复田家庵区名。1980年9月27日,设田家庵区人民政府。

电视剧《六姊妹》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大批青年响应号召支援国家建设,何常胜携妻刘美心背井离乡,从扬州江都移居安徽淮南,最终在淮河边上扎根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田家庵区从一片以农业为主的土地逐步发展成为淮南市的中心城区。目前,区辖3镇1乡9个街道。1953年田家庵区人口普查3万余人,2024年田家庵区常住人口已有74.3万余人,建成区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足10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62平方公里。

田家庵,不仅是一个地理的标识,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对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和记忆。

二、传奇老北头

《六姊妹》的开头是1962年,何家老大何家丽跟着奶奶何文氏从老家回到父母居住地淮南,在田家庵码头等候父母来接。现如今,一甲子沧海桑田,田家庵码头仍然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田家庵码头位于田家庵最北部的淮滨街道,南起淮滨路,北临淮河的淮滨街道由于当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淮南市城市发源地之一。辖区内浓缩了20世纪50年代至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面貌,也是近代田家庵区建设发展的起点。剧中出现的港口一路、港口二路,也让观众耳熟能详。港口一路又名淮南打铁巷,是一条长约400米的巷道,建成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鼎盛时期这里有五六十户打铁铺。港口二路是田家庵老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田家庵从一个小渡口发展成为淮河沿岸的重要商埠,一度集中了众多商铺和手工业作坊。

淮南市政府大楼旧址、红旗照相馆、国营东风旅社……淮滨街道保留下来的诸多历史建筑,完整地保存了淮南建市初期发展过程中集国民生产、市民生活、金融、教育、科研、运输等全领域的城市记忆,也让市民和游客到此游玩时,轻松找到剧中的场景和关键元素,仿佛身临其境,穿越剧中。

三、淮上渡口候船室

《六姊妹》的开头处出现了田家庵淮河渡口候船室,时光荏苒,这个位于港二路最北端淮河南畔田家庵淮河渡口候船室旧址现今已停止营运,而淮河渡口在历史发展中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了解,产权单位为田家庵区地方海事处田家庵淮河渡口候船室旧址,是淮南港田家庵港区在日据时期田家庵港口留存建筑的基础上扩建而来,建成于1953年。淮南市的轮船运输始于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形成规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淮河上共有26艘客船,所有运营航线均在田家庵港口停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航线,并在田家庵港口修建了一个混凝土结构客运码头。

抗战胜利后,蚌埠航运总站、淮南矿路局轮运站均在田家庵港口设站并开辟客运航班。20世纪50年代,田家庵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连年增长,多家船运企业在此设点经营,客运新航线不断开辟。以田家庵港口为起点,可乘坐轮船到达沿淮各乡镇。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铁路公路建设发展,城乡居民对于航运需求日趋减少,1984年淮河客运航线全部停运。至此,田家庵淮河渡口候船室停止运营,结束了其作为淮南市轮船客运枢纽的历史使命。

2017年5月,田家庵淮河渡口候船室旧址由淮南市人民政府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年底,《六姊妹》剧组在候船室进行取景拍摄,对候船室及周边房屋外观进行了改造,形成了目前的风貌,也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来到这里拍照打卡。

四、春燕酿造厂

春燕酿造厂,20世纪80年代末,曾为国内十大酱油品牌之一,广告词“春燕酱油,食不担忧”响彻大江南北。

春燕酿造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同昌号”酱菜铺(即后来酱园厂处),也是田家庵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家酱菜店,店铺酱菜品种多、味道好、诚信经营,深受群众信赖。解放后“同昌号”酱园铺收归国有,政府加以改造并改为“淮南酱园厂”。1958年,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国庆路西由淮南酱园厂开辟一个新车间,开始实验生产味精,并大获成功,这便是当时远销国内外赫赫有名的“淮建牌”味精。1963年,成立了淮南味精厂,“淮建牌”味精名气越来越大。1964年,淮南味精厂与淮南酱园厂分离。20世纪80年代,淮南酱园厂改名为淮南春燕酿造厂,新厂址迁至国庆西路。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春燕酿造厂隐入“烟尘”,成为人们的记忆,市民的餐桌有了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