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虽小,不容小觑

刘 倩

版次:A04  2025年02月21日

正常人的胆囊长约60~80mm,宽约30~40mm,内部容积是40~60ml,像一个梨形口袋状的器官,位于右侧肋骨下缘、肝脏后下方,分为底、体、颈、管四个部分,它连接肝脏和小肠,通过贮存和浓缩胆汁来辅助消化脂肪,是人体的消化代谢器官之一。

胆囊虽小,它的作用却不容小觑。有人说胆囊与胆量有关,胆囊切除后,胆量就变小,这是无稽之谈。实际上胆囊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浓缩储存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运送到胆囊内,在胆囊粘膜的作用下进行浓缩。胆汁的浓度可以被浓缩成原来的5~10倍,因此24小时内胆囊可以接收500ml左右的胆汁,其有效成分浓度增高,更有利于消化食物。二是排出胆汁。进食3~5分钟后,在食物的刺激和激素的调节下,胆囊开始收缩,胆汁快速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吸收和消化。一般在进食后30分钟左右,胆汁可以迅速排出。三是分泌功能。正常情况下,胆囊黏膜每天可以分泌20ml左右的黏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黏蛋白,用以保护和润滑胆囊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胆囊主要功能为存储胆汁和排泄胆汁,而导致其功能丧失的原因主要是病理因素,比如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在炎症的反复刺激下,胆囊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影响了胆囊的正常排泄功能,久而久之,胆囊会逐渐萎缩,失去储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胆囊功能一旦丧失,胆囊无法有效储存和排放胆汁,导致胆汁淤积,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特别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腹痛会更加明显,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右上腹疼痛以及黄疸等。长期的胆囊功能丧失可能导致胆囊萎缩,甚至引发胆囊癌,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症状。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可以通过B超检查、胆囊造影、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来进行判断。

1、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可以观察到胆囊的形态和功能变化。胆囊功能丧失时,B超检查通常显示胆囊缩小、壁厚、胆汁淤积等现象,此外,胆管可能会出现扩张,这是胆囊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2、胆囊造影:通过胆囊造影可以评估胆囊的储存和排放功能。在功能丧失的情况下,胆囊无法正常显影或显影不完整。

3、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中,肝功能指标可能会升高,提示胆囊功能受损。同时,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表明胆汁淤积,是胆囊功能丧失的表现,但是需要医生进行判断与确诊。

胆囊功能丧失是指胆囊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失去了正常的储存、浓缩和排放胆汁的功能。胆囊功能丧失的表现是食欲不振、右上腹疼痛、尤其是进食后腹痛较明显,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胀、黄疸、发热等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胆囊萎缩,胆囊壁明显增厚,而胆管也有扩张。如何保持胆囊健康,预防胆道疾病,给大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饮食结构合理:日常饮食应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少吃或不吃煎炸、油腻的食物,少吃动物内脏、蛋黄,少吃制作过于精细的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蘑菇等蔬菜以及新鲜水果、粗粮等,适量摄入低脂、低胆固醇的蛋白质,如鸡、鸭、鱼、虾等。一日三餐宜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强调早餐的重要性,保证胆汁的均衡分泌和胆囊的规律收缩。研究表明,喝水可以帮助降低胆汁的浓度,避免浓缩的胆汁破坏胆道粘膜,增加尿量,降低血胆固醇水平,降低患胆囊结石的风险,因此建议每日适量饮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2、维持正常的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MI)又称为身体质量指数、体质指数,其计算式是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该指标可以大致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和肥胖程度。在我国,正常成人的BMI范围为18.5~23.9(Kg/m^2),在24.0~27.9之间为超重,高于27.9则被认为是肥胖状态。肥胖是胆囊常见疾病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之一,因为肥胖人群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量增多。需要注意的是,BMI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无法区分脂肪和肌肉的质量,易将肌肉发达的人群误判为超重或肥胖;二是对于肌肉和骨质一同减少的老年人,实际上体重已经相对超重了,但可能也会被划分为正常范围;三是体重指数忽略了对内脏脂肪的评估,而内脏脂肪超标对健康的危害远大于皮下脂肪。综上所述,在体重管理方面,不能过于依赖BMI结果,而是要结合其他健康指标如血压、血糖、胆固醇、体脂率等数据综合评估。

3、坚持适量运动:运动可以维持胆囊的收缩力,改善胆囊功能。长期不运动可导致胆囊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胆汁瘀滞,进而导致胆囊功能丧失。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效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和胆汁的浓度。建议个人根据自身年龄、身体条件、耐受程度等因素合理安排,做到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

4、控制代谢性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控制代谢紊乱。日常饮食尽量采用煮、炖、清蒸等烹饪方式,避免烧烤、煎炸等方式加工食品,既能减少食物制作过程中营养成分的丢失,又能保证摄入较少的胆固醇。

5、定期体检:对于有消化系统症状、胆囊功能丧失表现的人群以及胆囊结石高风险及无症状胆囊结石的人群,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胆囊功能丧失,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作者单位系淮南朝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