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刘 俊

版次:A04  2025年02月21日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体内长期携带乙肝病毒、但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他们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复制,具有传染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于无明显症状,因此常常忽略对疾病的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主要应当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因素一:慢性HBV携带状态(也称免疫耐受期)

慢性HBV携带状态是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超过半年且病毒复制活跃,但是肝脏炎症或纤维化程度比较低,肝功能指标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患者。当慢性HBV携带状态者出现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参与人体蛋白质新陈代谢的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持续升高、肝脏组织学改变(中重度炎症或纤维化)等情况时,即需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

因素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也称非活动期、免疫控制期)

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是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但乙肝e抗原阴性、乙肝e抗体阳性、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低于检测下限、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持续正常,肝脏组织学无明显炎症或纤维化的情况。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持续正常且肝脏硬度值测定、肝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表明病毒复制相对静止,肝脏未因病毒出现明显炎症或损伤,一般无需立即治疗,但需密切监测病情。

因素三:是否为高风险人群

一是有肝硬化或者肝癌家族史而且年龄大于30岁人群:家族遗传因素使这类人群患肝硬化、肝癌风险更高。即便肝功能正常、病毒载量低,乙肝病毒也可能隐匿损伤肝脏。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降低发病风险。比如家族中有多人患肝癌,该患者就需积极治疗。二是肝组织穿刺显示炎症或纤维化者:肝穿刺活检若提示炎症分级≥G2或纤维化分期≥S2,表明肝脏已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即便肝功能及病毒定量未达常规治疗标准,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防止病情进展为肝硬化。三是合并其他疾病者:如合并丙肝、丁肝病毒感染或患艾滋病需接受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治疗。因其他病毒或治疗会削弱免疫系统,使乙肝病毒活跃,增加肝脏损伤风险,所以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因素四:是否出现并发症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虽然大部分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如肝硬化、肝癌、肝源性糖尿病、乙肝相关性肾炎等。第一,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引发肝脏反复炎症,激活肝星状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致肝脏纤维化,长期发展,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形成,发展为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失代偿期会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第二,乙肝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导致基因突变,同时,肝脏炎症促使细胞增殖异常,增加癌变几率,肝癌早期症状隐匿,发现多为中晚期,治疗棘手,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第三,乙肝病毒损伤肝脏,影响肝脏对糖代谢调节,一方面,肝糖原合成与分解受影响,另一方面,肝脏对胰岛素灭活能力下降,导致血糖升高,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引发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增加治疗复杂性与患者痛苦。第四,乙肝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导致肾功能不全,发展为肾衰竭。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因素五:考虑治疗效益

为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将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缓解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使患者身体舒适,日常活动不受限,能正常工作、学习与社交,提升生活满意度。坚持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患者不必过度担忧病情恶化,心理负担减轻,可更安心专注个人发展与家庭生活。规范治疗使患者感觉主动掌控病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知晓病毒被抑制,病情稳定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精神状态。因担心传染他人,部分病毒携带者会自我隔离,治疗可以降低病毒载量,减少传染性,患者可正常与人接触,参与社交活动,恢复正常人际交往。抗病毒治疗维护肝脏功能,保障身体健康,长期来看,可以使身体保持良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

总之,本文从活动性携带者、非活动性携带者、高风险人群、并发症情况、治疗效益预期五方面分析了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衡量与选择。

(作者单位系宁国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