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标识“巳巳如意”: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新名片

王 垚

版次:A03  2025年02月21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主标识“巳巳如意”以其匠心独运的设计和意蕴深厚的寓意吸引了广大民众的热切目光。此标识绝非仅仅是艺术领域的创新之作,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鲜活展现。透过春晚主题“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我们得以深入探寻中华文化的广博内涵,真切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与蓬勃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当代的创新式表达。

灵蛇祥纹:“巳巳如意”的文化基因解码

今年是乙巳年,十二生肖中的蛇对应着“巳”,是巳蛇。甲骨文中的“巳”字形恰像一条蛇,以此字为设计基础元素,巧妙地将古老文字与生肖文化相融合。春晚标识中的图形标识从中国传统纹样汲取灵感,基于甲骨文的“巳”字进行图形化演变,形成方圆并济的独特花纹图案。通过对称镜像复制“巳”字图案,呈现出“乙”字和“巳”字,对应2025“乙巳蛇年”的干支组合。这种设计方式不仅展现了天干地支这一古老纪年法的文化魅力,更将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设计语言进行了重新诠释。从文化解读来看,“巳”字象征着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生长,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而两个“巳”字对称摆放,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如意象征着吉祥如意、万事顺遂。“巳巳如意”既契合小蛇吐信子的声音,又表达了“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景,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了双重的美好寓意。当“巳”字标识无限复制时,展现出如商周青铜器表面的蛇纹——蟠虺纹。蟠虺纹作为传统寓意纹样,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以蟠屈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可作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多作主纹应用。该纹样蛇的特征明显,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且呈卷曲长条形,虽常作为附饰且尺寸较小,但个别也会在商代青铜器上出现主纹。在古代文化中,蛇被视为神明,能致云雨,武梁祠石刻中的伏羲女娲为人首蛇身之状,这些都为“巳”字标识增添了神秘而深邃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载体,彰显出中华文化基因的多元性与博大精深。

薪火传情:“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赓续

“巳”字在古文中有胎儿、后嗣等含义,代表着生长、繁衍。在春晚标识中,“巳”字图案铺展开成一系列纹样,寓意着生生不息。生生不息不仅是对生命延续的生动描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象征。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如同标识中连绵延展的纹样一般,不断传承、发展。这种精神贯穿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从先秦的雅颂到明清的诗词,人们对新春的美好祈愿从未改变,对家庭幸福、国家繁荣的追求始终如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中国人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体现在对家族延续、后代昌盛的期盼上,这与“巳”字所蕴含的生长繁衍之意相呼应。而国家的繁荣昌盛则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春晚通过“生生不息”这一主题,将中国人对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力量与希望,使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得以赓续传承,成为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文化自信:创新性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春晚标识将天干地支、甲骨文、如意纹、青铜器蛇纹等多元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的典范。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充满新的魅力,且春晚标识在设计形式及文化内涵挖掘传递方面均展现创新特质,既留存传统文化精髓,又贴合当代观众视觉习惯。由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开辟了新路径。其一,文化工作者应深入钻研经典文献、历史故事、民俗风情,挖掘文化元素深层寓意与精神内核。借助现代媒体传播手段,将内涵转化为吸睛故事、影视作品、动画形象等。如制作用动画呈现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的传统文化主题短视频,创作传递传统价值观的小说剧本,使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其二,积极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构建多元传播体系。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打破时空局限。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并在旅游、教育等领域融入文化元素,开发特色产品与读物,多方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认同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春晚如镜,映照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图景。春晚主题“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犹如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它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巳巳如意”标识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美的设计,更在于它所激发的文化共鸣。它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新春佳节之际,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唤起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系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