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 何雪峰
人物名片
刘惠贞,1977年出生,中共党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副镇长兼忠陈村党总支书记。获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人物寄语
基层干部就要像一粒不挑土壤的种子,落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日前,记者见到刘惠贞时,她和村“两委”干部刚从浙江义乌等地考察回来,正在一边忙着推进春耕生产,一边加紧谋划产业发展新思路。“我们准备引入发达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结合村里的实际,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刘惠贞说。
几年前的忠陈村举步维艰: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刘惠贞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后,深入走访、集思广益,绘制出全村产业发展地图。
在刘惠贞和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村里利用100多万元项目资金,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杠杆,先后建成大棚50多个,采用“自主经营+出租”的管理模式,发展蜜薯、菌菇、花卉等产业,每年创收10多万元。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刘惠贞带头试种了200亩从山东引进的蜜薯苗,取得成果后在全村推广种植,仅此一项,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0多万元。
在刘惠贞的提议下,村里对废弃村部进行改造,建成服装加工厂,投产当年就获得36万元收入,目前,年创收维持50万元以上,帮助了4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忠陈村传承了700年的麻油古法制作技艺,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刘惠贞作出决策:“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去年9月,她从外地考察回来后,采购了老石磨和传统烘炒机,建起麻油作坊,凭着独特的工艺和优质的产品,很快在周边地区打出了名气。
此后,该村陆续建起豆酱坊、馒头坊、饺子坊,丰富了村里的产业形态,为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目前,村里正在规划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厂房,争取打造特色品牌,通过一、二、三产联动,推动乡村振兴。”刘惠贞说。
为拓宽产品销路,刘惠贞主动当起“推销员”。每次出差,她都会在行李箱里装满村里的麻油和酱豆,一心想着把村里的产品卖出去,把品牌打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忠陈村,让村里的农特产品走出去。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刘惠贞说。当产业发展步入正轨后,她将目光投向更深层的改变。通过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组织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系列评比活动,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曾热衷于闲聊、打麻将的几位村民大姐,如今已成为馒头坊、饺子坊里的业务能手,这让刘惠贞感到无比欣慰。
村里的留守儿童一直是刘惠贞心中的牵挂。去年暑假,在刘惠贞的积极邀请下,中国科大等高校的大学生来到忠陈村开展“三下乡”公益支教,给村里的留守儿童带来了丰富精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让他们度过了七彩假期。
“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托举孩子的明天更重要。今后村里还会继续开展这类活动,全力护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刘惠贞说。
在刘惠贞的带领下,短短几年内,忠陈村从一个软弱涣散村变为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安徽省先进示范村。该村工作实绩作为典型案例入选中央组织部全国基层干部培训课程。
(转载自2月20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