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五,寒风凛冽,王晓声朝大周镇铺垭村赶去。
他在那里认领了一株古红橘树,树的主人胡孝林在电话里讲,今年红橘挂果少,可能只有100多斤。
王晓声眼里全是鲜亮的红橘。他在后备箱中,准备好了纸箱子,用它装红橘,送给亲朋好友品尝。
九点半赶到铺垭,胡孝林早等在那里。他的腿像是更萎缩了,躬着身,脸上挂着笑,手里拿着采果器。这张脸,王晓声太熟悉了,因为这些年,和胡孝林相见甚多,成为朋友。
初见胡孝林,那时王晓声被单位下派来扶贫。他是一所专科学校的美术老师,兼着办公室副主任。他是抢着报名来的,因为铺垭濒临长江,有老街,江边全是古红橘树,风景秀丽,他想扶贫、采风两不误,创作几幅好画参加市美展。
当确定他对接的贫困户是胡孝林家,他傻眼了。别人家早是砖房子,他家还是土墙房;别人家打工能挣钱,胡孝林因为腿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打不了工;别人家的红橘果大肉甜,他家的红橘果小肉酸,卖不上钱。
铺垭村家家有古红橘树,不差项目。以前,他们这儿富裕,因为红橘值钱。后来水果多了,加上红橘罐头厂不生产了,红橘吃多了上火,红橘的价格一降再降。玫瑰香橙、砂糖橘、脐橙、沃柑等更受市场欢迎。
红橘不卖钱,有的家庭要砍了树做柴烧。
这些可是古红橘树,古红橘有4000年的基因文化。红橘林里,随便指一棵,都有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胡孝林家的红橘林里,最古老的那棵,据说有400多年树龄。
砍断的不仅仅是古红橘树,还有沧桑的文化之根。
胡孝林也要砍古红橘树,王晓声上前阻拦。
胡孝林说:你不让我砍,你帮我家卖红橘?红橘卖不成钱,红橘树还占地,我们咋个生活?
去年,胡孝林家的红橘,大半烂在树上。
王晓声一下子还真愣住了。
胡孝林家的红橘变不成钱,说啥也是白搭。农民最讲实在,实惠,空话说得再多也无益。
王晓声最后说:行,我帮你卖红橘,但你得听我的,按村里的要求种红橘。
胡孝林本是想将王晓声的军,让他知难而退,没想到他还真答应了,只好说:“你说咋种?”
按村里提倡的,一是不用化肥,全部用有机肥;二是每年给红橘树根松土,翻耕空地,改良果园土壤;三是在果园修蓄水池,搞滴灌,保证旱天能及时给红橘树淋水……
胡孝林说:“你懂还是我懂?你又没种过红橘。”
一句话把王晓声抵到坎坎上。好在两人喝过几次酒,接触时间长了,也不生气。
“你懂,你这样做了吗?”
这回轮到王晓声反击,倒把胡孝林说得脸红。
其实胡孝林家的红橘差,根本原因还是管理没跟上,胡孝林的腿有点毛病是真的,但他借此偷懒也是真的。他心里一直有种思想——反正国家要管我,所以这些年他大部分时间,是泡在村里的茶馆打小麻将。他老婆管不了他,女儿读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更管不了他。
胡孝林讲,你先说你如何卖红橘,说得对我就按你的办。
球又踢回来了。
这样子,我周末回城,下周一定给你答复。
胡孝林嘿嘿冷笑,不砍红橘树了,往家里走,边说:“啥法?球法,教书匠,嘴巴客,会说不会做。”
可是,周一两人再相见,胡孝林服了——王晓声发动他的一帮同事,认领胡孝林家的古红橘,每棵树每人每年付他300元钱。叫胡孝林管理,红橘熟了他们来采摘。
钱打在一张卡里,交给胡孝林。
但密码只有王晓声才知道,种好了古红橘,才告诉胡孝林密码,才能取得出钱。他家的树共53株,15300块钱,留两株树的果自己吃。从此,胡孝林像换了一个人,天天耐心地呵护他的古红橘树。不愁销路,稳赚,这是果农最快乐的事。
今年天大旱,蓄水池干了,他从长江里挑水上来浇古红橘树,来回一趟有一里多路,他脚又不太方便,累得气喘吁吁,所以今年虽然古红橘产量低,但他家的果质非常好,市场卖三块钱一斤绝无问题。但他家的古红橘,早被王晓声的同事认领包销了。王晓声是最后一个来采摘认领的古红橘的人。
胡孝林拿着采果器,要帮忙。
王晓声说:“你帮我采,我又不给你工钱。”
胡孝林腆着脸,堆起笑:“我不要你的工钱,你能不能把我家后来发展的十几株古红橘也找人认领了?”
王晓声说:“哈哈哈,你是做梦娶老婆,尽想好事。”
当然,他心里明白,现在搞乡村振兴,农村更需要产业扶持。
王晓声边说,边摘古红橘,心里也是一腔甜蜜。有两件事他没有对胡孝林说,一是扶贫结束后,他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职务晋升了一级,成了主任;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铺垭画的《古红橘》系列画,入选了市美协组织的展出,得了银奖。市里好多画家在联系他,也想来深入生活认领古红橘。
太阳升起来了,大地一片暖色,照在古红橘上,一个个古红橘,也像一个个小太阳,照得铺垭成了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