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瞄准政策落地、数字赋能、要素保障、为企服务精准施策,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市工业经济拔节生长、“新新”向荣——

“四聚焦”奋力做强工业经济“主引擎”

本报记者 周 玲 本报通讯员 王怀利 蒋翠影

版次:01  2025年02月11日

工业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四个聚焦”助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增速居全省前三位,技改投资、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5.4%、27.1%、20.9%,分别居全省第二位、第四位和第六位。

聚焦政策落地稳增长

新型工业化“强基”。重点实施集群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四大发展行动有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寿县上榜2023年度全省制造业发展10快县(市),寿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动力零部件产业集群成功申报2024年度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淮河能源、中煤新集进入2024年安徽百强企业名单;淮南新东辰控股、中安联合煤化、安徽嘉玺进入2024年安徽制造业百强企业名单,进入榜单工业企业总数创近年历史新高。

设备更新“固本”。全力推进制造业有效投资攻坚行动,制定出台《淮南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设备更新。万泰电子、达因汽车等6个项目获国家申报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

惠企政策兑现“增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简化经办流程,让扶持政策及时落地见效。2024年,共争取到位制造强省、中小企业发展等项目资金6130.7万元;兑现制造强市政策项目资金5196.55万元,争取项目资金较上年分别增长89.2%、19.2%。

聚焦数字赋能促转型

数字化转型“树标杆”。突出产业、企业、区域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淮南经开区、寿县经开区获评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中煤新集刘庄煤矿5G智慧矿山、埃夫利舍智造中心5G工厂、能启电气5G工厂、平圩发电5G工厂4个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5G工厂名录,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绿色低碳发展“提质量”。认真落实《淮南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碳达峰工作。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4户、省级绿色工厂企业8户。淮南经开区进入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公示名单,中安联合煤化进入工信部2023年度煤制烯烃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

科技创新“创精品”。扎实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倍增专项行动,全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2户、省级“三品”示范企业18户、“三首”产品15个。万维机电等4家公司被认定为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新增达因汽车、凯盛重工等23个安徽省新产品。

聚焦要素保障扩需求

打造三个平台“赋能量”。依托企业家大讲堂,打造企业交流服务品牌;依托政银企对接会,搭建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平台;依托工业品产销对接会,搭建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平台。银企签约贷款意向3.29亿元,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求变量”。全市年度参评规上制造业企业760户,亩均税收9.7万元,同比增长15.6%;亩均营收227.3万元,同比增长1.6%。潘集经开区获评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亩均效益领跑者;中安联合、国瑞药业、牧原农牧获评全省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领跑者。

强化高端装备双招双引“扩增量”。全市在省“双招双引”综合调度管理平台录入项目76个,拟投资额19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8.4%,超年度下达目标任务18.4个百分点。

聚焦为企服务优环境

规范部门监管做到为企服务“有尺度”。全面规范工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抽查检查,严格落实省市有关“综合查一次”相关要求,减少涉企检查频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