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实施

芮 晨

版次:A04  2025年01月17日

幼小衔接是幼儿进入小学前的过渡阶段,是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的幼小衔接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扎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德,帮助幼儿快速融入小学生活,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而劳动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萌芽阶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主要目标中,也提到萌发幼儿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和培养行为习惯。在当前背景下,学前教育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幼儿园要通过加强幼儿劳动教育和体验,让幼儿获得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本文结合幼小衔接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实践需要,通过分析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实际意义,从多方面探索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幼小衔接是幼儿进入小学前的过渡阶段,在幼小衔接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幼儿“全身动起来”。一方面,劳动过程中的“动起来”,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幼儿体质、促进肌肉发育等身体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劳动中“动起来”通过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也有利于幼儿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自信心等意志品质方面的能力发展,从而助推幼儿萌发和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幼儿实践操作能力。幼儿劳动与成人劳动不同,成人的劳动主要是为了获取财富和生存要素,而幼儿的劳动则主要是为了促进自身各方面的发展。虽然幼儿园大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较小班、中班的幼儿有较为明显的发展和提升,但主要的活动、劳动类型还是以游戏为主,因此,在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幼儿劳动和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有着本质区别,通过开展适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循序渐进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参与不同种类的劳动,锻炼幼儿的个人能力,让幼儿在劳动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和成长,从而萌发幼儿自信心和适应力,培养和提高幼儿实践操作能力。

提升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交往合作过程中分享、倾听、理解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必备条件。一方面,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倾听同伴的声音,通过交流和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性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大班幼儿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去承担任务或分工协作,通过劳动实践,完成相应的任务,这可以让幼儿收获到“成就感”。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劳动,获取自信心,从而能逐渐培养具备未来进入小学生活的各项学习生活能力。

萌发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幼儿园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意识,通过体验不同形式的劳动,不仅可以让幼儿自己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会让幼儿慢慢了解到劳动不易,萌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让幼儿逐步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萌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促进幼儿形成发散思维。在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中,2-7岁学龄前儿童属于前预算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描述世界,但思维仍受自我中心和直观形象的限制。而进入小学后,7-12岁小学生属于具体预算阶段,儿童已经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开展劳动教育让幼儿与同伴、教师、家长进行“交往”,这有助于幼儿通过进行思考来解决劳动中的问题,从而萌发形成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幼儿减压抗压能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即将进入一年级生活和学习,而小学阶段的作息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完全不同于幼儿园阶段。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进入小学后,极容易因为学习环境的变化、功课和作业的增加、作息时间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而产生挫败感、自卑感等各种身心问题,因此,在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阶段开展适合幼儿的劳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孩子的减压抗压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构建适宜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从劳动教育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课程评价五个方面构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从劳动主题的选择入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环境创设,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并结合幼儿的积极性、兴趣需要和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开展多元化评价,积极探索适宜小、中、大班各年龄阶段的劳动教育方式和手段,让劳动教育融入幼儿园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让大班幼儿劳动教育有效衔接小学,从而形成从小班、中班到大班的贯通整个幼儿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培养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决定了劳动教育包含劳动价值观念、动作技能、知识储备等各方面。开展适合幼儿的劳动教育,让幼儿全身“动起来”,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去解决问题,增加了幼儿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幼儿自主实践能力,让幼儿明白劳动的意义,从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开展适合幼儿的劳动教育,还能逐渐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劳动,而不是片面地将劳动理解为获取奖励的方式,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通过劳动教育让幼儿与同伴沟通交流、分工协作,还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培育与发展,让大班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够快速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

家庭与幼儿园相互协作,共促幼儿健康成长。家校合作是幼儿园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劳动教育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家校合作首先应注重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微信班级群、视频号和公众号等推送幼儿在幼儿园的劳动实践成果,分析和分享劳动教育的价值,为家长提供实例,并及时跟家长进行沟通。可以组织开展相应的亲子劳动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与感受幼儿园的劳动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家校交流座谈、骨干教师讲座等多种方式,广泛宣讲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劳动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价值意义,让家长和幼儿园在劳动教育理念层面达成一致,让家长能够理解和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幼儿参与各项劳动教育活动。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加强与小学学校的协作,组织幼儿实地参观小学,让孩子提前走进小学课堂,实地参观小学的劳动教育基地,进一步感受劳动的收获和价值。通过组织开展幼儿园和小学的联动,积极开展共同教研及经验交流,从而为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大班劳动教育开拓新的路径。

为劳动教育提供充分的支持与保障。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开展已经从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延伸到为他人服务的劳动,因此,提供劳动教育需要的时间、空间及物质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在场地和时间上,要根据劳动教育的主题,以满足劳动需求为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在物质基础方面,要根据劳动教育主题和幼儿实际需求,提供种类丰富的劳动教育材料,以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来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幼儿们的共同努力。只有扎实开展好幼儿园劳动教育工作,才能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幼儿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未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种子。

(本文系基金项目宁夏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专项课题“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以灵武市A园为例”(项目编号:NXJKG2205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灵武市第五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