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多元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淮河文化“走出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践。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深化文化融合、拓宽国际视野等方式,将淮河文化的历史韵味与现代风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和传播力。同时,这一过程也将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价值互鉴。让淮河文化以国际化的语言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不仅是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还是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焕发时代光彩的关键之举。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拓展淮河文化国际表达
推动淮河文化“走出去”,必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赋予淮河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质。一方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从历史纵深和现实语境中深度挖掘淮河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加强文化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优秀文化相融相通。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淮河文化的国际表达。要充分考虑海外受众的文化偏好和接受习惯,坚持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策略,采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讲好淮河故事、传播好淮河声音,让淮河文化更具国际感召力。此外,还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不断创新文化体验方式。要加快推动优秀淮河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线上传播渠道,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消费场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勃勃生机。只有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基础上,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创新传播渠道和表达方式,才能让淮河文化绽放时代光彩,在海内外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完善内外联动协调机制,放大文旅融合综合效应
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随着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体验型、休闲度假型转变,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推动淮河文化“走出去”,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深度融合中放大淮河文化的综合效应。一方面,要以文化为魂,高品质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深入挖掘沿淮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促使沿淮各地的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融入旅游发展。加强文化创意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对接,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策划推出一批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文旅项目,开发具有互动性、体验性和沉浸感的旅游产品,为境内外游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淮河文化体验。另一方面,要以旅游为媒,加快构建内外联动的文化交流格局。依托重大节庆活动、旅游推介会等载体,整合文化演出、非遗展示等文化元素,着力提升淮河文化的展示力和传播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为突破口,与周边兄弟城市联合打造淮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品牌互推。积极策划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旅游交流项目,讲好淮河故事,展示大美淮河形象。此外,还要健全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资金保障、人才培养、利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要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只有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实现融合,才能进一步拓展淮河文化“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让淮河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实施文化英才培养计划,打造文化传播人才队伍
人才是文化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新时代推动淮河文化高质量“走出去”,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文化英才培养计划,加快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素质优良的高层次文化传播人才队伍。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能力培训,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等方面为文化传播人才提供广阔舞台和充分保障,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时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大柔性引才、智力引进力度,广泛吸纳海内外优秀人才参与淮河文化传承创新。要探索实施文化艺术人才与国际组织任职“直通车”计划,鼓励支持更多文化工作者到国际文化组织任职,拓宽人才成长通道。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支持相关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等专业,加强与国外高校的教育合作与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要聚焦基层一线,完善社会化培训、实训体系,造就一批深谙国际传播、熟悉外国语言文化的高素质文化工作者。此外,还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双向交流渠道,为毕业生、退休干部从事文化传播工作提供制度化支持。只有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国际化、高层次的文化传播人才队伍,才能推动淮河文化“走出去”行稳致远,以人才的力量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本文系基金项目校级教研项目“基于KT-SQEP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编号:2023jyxm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