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 袁中锋
人物名片
王诗进,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新田村村民,曾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人物寄语
一片赤诚心向党,一生护路为百姓。
年轻时,修路建路;年老后,养路护路。今年85岁的王诗进老人,用20年时光守护着家乡的那条山路。
“哪来的这么大干劲?”1月9日,面对记者的提问,王诗进老人回答:“是村里乡亲给我的干劲。”
1940年8月,王诗进出生在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新田村。因家境贫困,初中未读完,他便辍学回家务农。1964年,王诗进开始在村里担任民兵营长等职。“我是1966年4月11日入党的。”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日”,耄耋之年的王诗进脱口而出。
出门就登山,运输靠扁担。新田村距离乡政府驻地13公里,是典型的深山偏远村。村民们到乡里卖茶叶,除了要走“羊肠小道”外,还要蹚十八道水。“茶叶一旦被水泡,辛辛苦苦挑到乡里,还卖不掉。”王诗进说。
197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为村民修一条卖茶叶的“板车路”成为王诗进的心头事。“修路是好事,但钱从哪来?”王诗进四处筹资,后在乡政府担保下,新田村从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6万元。“在那个年代,敢于贷款修路,绝对需要一定魄力。”谈及此事,富溪乡党委书记潘慧群说。
1981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约8公里的“板车路”修建完成,卖茶、买粮的村民再也不必肩挑背驮。
到了1999年,为将道路拓宽,已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的王诗进带头捐款,与同为党员的妻子各捐500元。除此之外,王诗进还成为施工现场的一位编外“施工员”,志愿参与到机械看护、物资运输等工作中来。
山路向来是“三分建,七分养”。2001年,“板车路”拓宽成为水泥路后,管护又遇到难题,三任护路员均因工作量大、待遇低而撂了挑子。“最短的一位干了三个月,最长的一位干了一年多。”现任新田村党支部书记王善忠说。
乡里找到王诗进,他没有丝毫迟疑便答应了下来。“我们亲手建起来的路,不能看着它损毁掉。”2003年,带着这份使命感,63岁的王诗进承担起了8公里山路的养护工作。
护路并非只是清扫枯枝、落叶,还包括清理砂石、杂草等。王诗进说,每年梅雨季节时工作量最大,山洪冲下来的砂石、杂草等一旦把排水的涵洞堵上,路面就会形成积水。对于沿途21个涵洞的位置、大小、地势以及如何排水等,王诗进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除了辛劳,护路还存在着一定风险,随时从山下滚落的石头,可能发生的塌方……2013年夏天,王诗进与妻子正在雨中清理涵洞的杂草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轰响。“回头一看,路不见了,找不到路了。”王诗进说,很长时间才缓过神来,原来塌方把路掩埋了。后来10名工人使用大型机械,花了两天时间才将道路疏通。
从三伏到三九,从花甲到耄耋……在护路员的岗位上,王诗进一干就是20年。村民们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他扫的路比我家院子都干净。”
2023年,鉴于年事已高,王诗进不再担任护路员。如今的他仍闲不住,除了志愿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外,还成为区里的一名宣讲员,义务为区委党校学员、乡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学校学生等讲述自己毕生修路护路的初心与使命。
“在有生之年,一定将富田公路管护好。”王诗进老人说。
(转载自1月15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