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难留,韶华易逝。告别去岁,笑迎新月。欢乐过年,是时光的刻度,标志的是又一个春花夏长秋实冬藏的依次轮回。宛如一束束温馨之光,映照着人们心中的希冀与憧憬。
过年的除旧布新之光,光亮千门万户。一踏进腊月之门,年的脚步就愈发急促。尽管十里不同俗,却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同的是家家户户的除旧扫尘,拆洗被褥,洒扫庭院,擦拭家具。窗明几净之中,是对旧岁的告别、对新年的喜悦。男人们忙着杀猪宰鸡,厨房里烟火升腾,女人们在精心准备着各种美食,蒸面糕、炸油饼、炸麻花、炸油膏,每种美食都飘逸着浓浓年味。刚出锅的美食金黄酥脆,油香满屋。孩子们在一旁眼巴巴地望着,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捏上一块塞进嘴里,香甜瞬间在舌尖如花绽放。
年就这么在乡风民俗里喜悦而过,在亲情中醇厚。每个仪式,每处细节,全是时光沉淀的深情,还有祖祖辈辈对过年文化的眷恋与传承,如同大地般质朴而深沉,温暖着人们的心,召唤着归巢的燕。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不停不息。
过年的团圆之光,光照守家的父母,又光照游子回家之路。乡愁似酒,佳节闪亮。车站候车大厅里,返乡游子的行李,纵观成排,横睹成行。他们脸带倦意又带将和家人团聚的期待。厅外寒风凌冽,厅内灯光温暖。他们的眼里弥漫了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腊月二十九或腊月三十,还有正月前半月,皆是过年的日子。贴春联春贴是缺不了的隆重仪式,红红春联春贴一贴,喜庆的氛围瞬间满堂。一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包进了硬币、红枣、糖块,谁有幸吃着,预示其来年顺风顺水,心想事成。夜幕降临,爆竹声此起彼伏,烟花绚烂夜空。那瞬间的美丽,照亮了眼眸,更点亮了我们心中的希望。屋内,电视机内的春晚歌声笑声交织,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年夜饭,阖家团圆,共享天伦,幸福在觥筹交错间流淌。守岁之灯长明,老人们讲着传承家风的经典故事,孩子们强撑着困倦眼皮,只为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那是新岁的希冀,是对未来的憧憬。这恰似十六月儿满圆样的家人团聚,宛如一束强光,驱散了生活中的疲惫与孤独,照亮着驶向春暖花开的路。
大年初一,晨曦微露,村庄就被鞭炮声吆喝醒了。新衣新帽的孩子们欢欢喜喜地给长辈拜年,长辈们笑逐颜开地递上红包,声声祝福,回荡街巷。这一天的农家,不扫屋子不扫院,不泼水,寓意财气不外流。正月初二,人们走亲访友,互相道贺过年好。和暖如春的屋子里,茶几上摆满炒货、水果、糖茶,欢声笑语中,亲情友情在新年里升华。
正月初一到十五,城乡处处洋溢欢乐祥和。社火表演是过年不亚于电视春晚节目的视觉盛宴,高跷上的舞者身姿矫健,彩绸飘舞;舞龙舞狮,威风凛凛,辗转腾挪;旱船跑驴,诙谐有趣,丑角的滑稽动作,惹得观众哈哈大笑。夜晚,灯谜会、孔明灯,点点灯光与夜色辉映,亮彻了夜空,喜悦了人心。
过年闪烁和气之光。一家人和和气气欢欢喜喜过年,预示的是新一年的事事顺遂,好梦成真。那些心里对生活积攒了一年怨气的家人,则让怨气随旧岁远去。即便少不更事的孩子搞怪使坏,亲友说了过头的话,也以包容之心宽容,吃了委屈,大了格局。
过年是人生前路的灯塔之光,象征着新岁的起步。在新一年里,人们怀揣梦想,制订计划,期待着能够圆满自己的梦想。年的希望之光,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自我。
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高挂大红灯笼、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燃放烟花爆竹等颇具隆重仪式感的年俗活动,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文化底蕴的深厚。这些传统民俗元素,酷似是一束束绚丽之光,照亮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旧岁已去,新岁序开。过年,是岁月长河中的熠熠星光,是心中永不熄灭的暖光,指引人们奔向下一片山海,怀揣憧憬,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