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遏制艾滋,共建和谐社会

姜 心

版次:A03  2025年01月11日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疾病。尽管现代医学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因其复杂性和公众认知的不足,艾滋病依然困扰着全球健康。通过专业医学知识的科学普及,我们可以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预防及治疗,从而消除误解与恐惧,更好地防控这一疾病。

一、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误区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主要包括三种方式: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HIV可通过输入受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具传播。与HIV感染者共用剃须刀、针灸针具或文身工具也可能增加风险。因此,严格血液检测和规范医疗操作是防止血液传播的关键。

性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包括异性和同性之间)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性传播的风险与行为方式及是否采取安全措施密切相关。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可在妊娠、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然而,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剖宫产及避免母乳喂养,母婴传播的风险可降至1%以下。

需要强调的是,HIV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蚊虫叮咬等。这些误区往往导致对患者的不必要歧视,在科学防护的基础上,与HIV感染者正常交往是安全的。

二、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艾滋病防治的关键在于加强预防,通过多种措施降低传播风险。

安全性行为教育:推广安全性行为观念是预防性传播的核心策略。通过普及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可以显著降低性传播的风险。教育人群正确使用安全套,并提高高危人群(如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对定期HIV检测的认知,能够及早发现感染者,减少传播。此外,应加强性健康教育,增强人们对HIV传播途径的了解,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阻断高危暴露:对于那些可能接触HIV的高危人群,可以通过暴露后预防用药(PEP)来降低感染风险。PEP应在可能暴露后的72小时内启动,并持续服用28天,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感染机会。此外,预防性用药(PrEP)则适用于高风险人群,在暴露前开始服用,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PEP和PrEP的普及和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医疗操作规范化:通过规范采供血程序、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及普及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使用,可大幅减少血液传播风险。同时,应积极开展注射吸毒人群的针具交换项目,减少共用注射器现象。

母婴传播防控:加强孕期筛查及抗病毒治疗是母婴传播防控的核心。为HIV感染孕妇提供规范化的围产期管理服务,能有效保护下一代的健康。

三、艾滋病的治疗与护理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艾滋病已经从“绝症”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

抗病毒治疗(ART):ART是HIV感染者治疗的核心,通过抑制病毒复制,ART可显著延缓疾病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减少病毒传播风险。规范用药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从而接近零传播风险。需要注意的是,ART是长期治疗,患者需遵医嘱坚持服药,以避免耐药性产生。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HIV感染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歧视。护理过程中需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此外,健康教育是护理的重要内容,包括教会患者如何避免交叉感染、识别并发症,以及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综合护理:感染者的护理应注重全身健康状况,包括营养支持、定期体检以及及时治疗合并感染(如肺结核、乙肝等)。对病程晚期患者,还需提供姑息治疗,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艾滋病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患者可以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并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艾滋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认识传播途径,掌握预防方法,倡导规范化治疗,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危害。同时,我们也应消除偏见,给予HIV感染者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科学力量加上人文关怀,终将让艾滋病不再是人类健康的难题。

(作者单位系萧县人民医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