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初步消化及吸收食物。人在进食后,食物进入到胃内,通过胃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成乳糜状,与消化液混合,食物经过消化进入到肠道内,营养物质被肠黏膜吸收,经血液循环输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内。
胃癌是来源于胃粘膜的恶性肿瘤,早期胃癌通过手术将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治疗,晚期胃癌胃壁变厚、僵硬,胃腔变窄,胃壁蠕动消失,呈现“皮革胃”,所以无论早期还是晚期胃癌都会导致消化功能障碍,普遍存在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问题。有研究显示,我国住院胃癌患者发生中重度营养不良比率高达80.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胃癌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
(一)肿瘤本身因素
1、胃癌肿瘤在胃内生长,占据了胃的空间,使胃正常容纳食物的功能下降。胃癌会导致胃部饱胀感,减少食物摄入量。
2、慢性低度不可逆炎症:肿瘤的本质是一种慢性、低度、持续和不可逆的炎症反应,全身炎症及其一系列的大脑介导反应,包括发热、食欲下降和味觉厌恶,是导致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3、胃癌可能引起胃肠道梗阻:如果肿瘤生长在幽门附近,很容易导致幽门梗阻,食物不能顺利通过幽门进入小肠,造成食物在胃内潴留,严重影响进食。
4、静息能量消耗增高:肿瘤患者代谢异常,机体耗损增加,会影响患者的膳食摄入和静息能量消耗(REE),整体上恶性肿瘤的REE平均升高10%。
(二)治疗相关因素
1、手术治疗。胃部分切除或全胃切除术后,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胃的消化和储存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食物不能进行充分的消化,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且胃容量变小,患者每餐进食量也大大减少。
2、化疗、放疗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放化疗会产生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或口腔黏膜炎等。恶心和呕吐会直接导致食物摄入减少,腹泻会使营养物质来不及吸收就被排出体外,口腔黏膜炎则会使患者在进食时感到疼痛,影响进食的意愿和能力。
(三)患者心理因素
癌症患者在确诊后多伴有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食欲,使患者进食减少,导致营养不良。
二、胃癌患者营养不良的预防措施
(一)营养教育
营养教育与肿瘤治疗结合,可以有效预防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并减少不良反应。应重视医院门诊营养咨询,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估,给予个体化营养干预。
(二)饮食调整
对于能够进食的患者,建议食用高热量、优质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鱼、蛋、奶、豆类等。同时,食物的制作采用蒸煮炖等方式,避免油炸、油煎等,这样更容易被患者消化吸收。胃癌患者胃壁有肿瘤,肿瘤组织质地脆,触之易出血,所以避免进食辛辣刺激和过硬的食物,防止肿瘤出血。少食多餐是改善胃癌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策略,由于胃容量减小或消化功能下降,患者可以将一天的食物分成5至6餐来进食。
(三)营养支持
当患者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营养需求时,就需要进行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是首选的方法,通过口服或管饲,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胃肠道。营养液的成分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技术指南在营养疗法中推荐居家胃癌患者养成口服营养补充(ONS)的习惯,ONS每日提供不少于400kcal能量和20g蛋白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制定了ONS的“3+3”模式,建议一日三餐之间和晚餐后睡前加用ONS,可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营养达标率。
对于一些胃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可考虑肠外营养。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营养液中包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维持患者身体的基本营养需求。
(四)心理干预
心理支持对于改善胃癌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也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从而改善患者的食欲。
(五)药物干预
对于放化疗后和恶病质食欲较差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改善食欲,但必需遵医嘱服用。比如孕激素类似物(甲地孕酮)、奥氮平、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释放肽(阿那莫林)等,均可增加患者食欲,改善营养指标。
(作者单位系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