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郑锦龙

版次:A03  2025年01月10日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传播环境,高校思政教育应主动作为、与时俱进,利用全媒体时代先进技术实现思政教育的及时和质效转变,构建全媒体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教育模式、打造思政教师队伍,形成高效协同的网络育人体系,从多角度提出具有合理化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整合资源,构建全媒体教育平台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应顺应技术革新、媒体变迁的大趋势,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手段,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构建集思想引领、文化熏陶、价值塑造于一体的全媒体教育平台。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优化内容发布、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等功能,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积极利用好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传播党的声音、弘扬主旋律,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思政教育的穿透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应统筹兼顾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将思政网络平台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育人拓展紧密结合,既用好“云端”资源,又聚焦“地面”效果,既强化线上主阵地建设,又深化线下精准化施教,多点发力、多维联动,形成全时空、全领域、全过程的立体化思政教育格局,推动全媒体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内容,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

针对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诉求多元的新特点,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内容为王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回应学生关切,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实现思政教育话语从“高大上”到“接地气”的转变,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教师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最新动向,聚焦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围绕学业、情感、就业、人际交往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话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想引导,使思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同时,思政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及个体学生,实施精准画像、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服务,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思政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并使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做到春风化雨、润泽无声,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大脑,触及学生的灵魂,成为学生内心信赖和情感依托的精神家园。

创新方法,提升思政教育互动性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渠道不断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主动顺应这一趋势,与时俱进、因事而行、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思政教师应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网上教学和交流互动空间。通过制作和推送优质微课、慕课,开展线上专题讨论、名师讲座,甚至开设直播答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打破时空界限,拓展教育时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多元教学模式,设置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启发诱导中碰撞思想火花,不断生成新知,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学校还应构建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研讨会、辩论赛、读书会等线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敢于表达个人观点看法,学会倾听和尊重不同声音,在交流互鉴中达成共识,获得启迪,实现自我成长,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生思想的同频共振。

优化队伍,打造思政教育主力军

在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举旗铸魂、启智润心的光荣使命,这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媒介素养俱佳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既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迫切需要,又是保证高校思政教育事业薪火相传、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必须把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建立健全思政教师选拔、培养、管理、评价的全方位机制,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着力建设一支满足新时代要求的思政教育新型主力军。高校应设计并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媒体技能培训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教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的能力,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驾驭力、对新媒体语境的洞察力、对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的管控力和对学生的引导力,从而打造一支“四力”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要进一步创新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将参与网络思政教育、开展网络理论研究、建设优质思政课程等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让有实绩、有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得到优先认可,以此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主动顺应技术变革,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队伍、评价等方面积极创新,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未来,随着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思政教育创新探索要立足校情、学情,遵循教育规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教学内容,通过打造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贯通、师生同向同行的全媒体育人格局,不断开创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4年度榆林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LSKGH2024-21)、2024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研究”(项目编号:2024XKT04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青年课题“数字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GH24Q509)、2024年度榆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绥德县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DY240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