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作用的研究

张健彪 慈 璇

版次:A03  2025年01月10日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更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石。理想信念教育则进一步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崇高信念。因此,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还是理想信念教育,其核心目标都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并塑造具有高尚品德与远大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以爱国主义为导向,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充分丰富教育内容,促进了理想信念教育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从而为培养出既有深厚爱国情怀,又有远大理想抱负的新青年提供有力保障。

其一,厚植家国情怀,奠定思想基础。家国情怀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的情感纽带。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是首要任务,也是奠定思想基础的关键。高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要载体,将其贯穿育人培养的全过程。通过生动讲述国家的发展历程、展示国家的辉煌成就、分析国家面临的挑战,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及时代责任。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国家问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并从小家到大家、大家到国家的多个维度,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其形成全局观念。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深入挖掘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将其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家国情怀的深厚底蕴。高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与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影片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认同。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对国家的认知中形成清晰的思想坐标与定位。

其二,铸牢民族意识,强化价值认同。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铸牢民族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在铸牢民族意识、强化价值认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熏陶,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之间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并基于民族意识的强化,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具体教育实践方面,高校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讲座等多种途径,向大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要求。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展示民族团结的典范、分析社会现象的根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能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始终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为大学生更好理解并认同民族的优良传统及价值观念夯实基础。

其三,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斗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及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我党革命精神的重要延续。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讲述红色故事、营造红色氛围、参观红色圣地等方式,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渗透,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及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在教育实践方面,高校可以采取红色文化教育引导与教育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动态化进行教育布局。例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红色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红色文化创新项目等方式,学生能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及传承意识。要引导学生思考革命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自我激励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提供勇气、决心与信心。因此,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承,为学生在学习中锤炼意志、提升自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使学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为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基础。

其四,凝聚思想共识,增强社会责任。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凝聚思想共识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爱国主义教育在凝聚思想共识、增强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要通过强化思想共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及奉献精神。例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与民生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并以辩论赛、专题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阐述个人对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与民生问题的看法,逐步形成共筑和谐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内在动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让学生在法治轨道上参与社会生活,成为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热爱公益的模范公民,有效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责任及担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通过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有效将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高校要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为内核,不断强化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成为大学生未来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定思想指南。

(作者单位系吉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