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小区治理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小区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建引领是推动小区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引擎,通过多维度的功能嵌入,可以有效破解小区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促进小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协调共享,有利于提高基层党建水平、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原因: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背景分析
居民小区作为群众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城市社区的细胞、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常常是各类风险聚集地、各类矛盾集发地。只有建好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社会资源,鼓励多方参与,才能群策群力、化解顽疾,实现基层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政治引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存在问题: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根据相关政策要求,目前大部分小区(片区)已建立党组织,但有的党组织成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缺乏系统培训和全方位历练,开展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主动性、创新性大打折扣。有的乡镇(街道)以及社区党组织在推动小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受时间、精力、能力限制,有的小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工作成效、服务成效欠佳。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目前大量的老旧小区、三无小区、自管小区等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环境卫生差、治安管理难等问题,衍生出资源分配不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难题。破解此类问题迫切需要引入小区本土资源和社会公益资源,增强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改变仅仅依靠政府力量进行整治和改造进度缓慢、难以对其全面覆盖。
物业矛盾“症结难解”,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为老旧小区多,客观管理难度大、物业服务质量不高、业主与物业企业沟通不畅,在此基础上导致物业收费率不高、居民满意度低、小区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相互不支持、不配合等问题,引发物业矛盾恶性循环。有关部门数据显示,群众12345热线投诉集中物业、城管领域,司法案件中物业领域案件占比1/10左右。在合肥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中,多家物业服务企业因服务质量问题被约谈和处罚,要求限期整改。而基层缺乏专业调解资源和力量,物业矛盾化解已成为基层治理难中之难。
实现途径: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思考建议
培育小区治理“桥头堡”。一是高位推动。县(区)级层面出台小区党建工作方案,巩固深化小区党组织建设,推进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实施“红色堡垒、红色纽带、红色先锋、红色联盟”四大提升行动,将党员先锋、综合执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四类资源充实进小区。推进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成员“交叉任职”,促进“三位一体”协同运作。二是层层拉动。乡镇(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切实履行直接指导和监督职责,将小区党组织建设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计划,纳入日常调度和监管。探索乡镇(街道)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社区“两委”三级包保机制,破解末端党组织困难无人帮、业务无人教、问题无人督等难题,推动小区党建严肃、规范、见效。三是赋能带动。将小区党组织成员纳入年度培育计划范围,聚焦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履职能力培训,每年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少于两次,集中学习不少于40学时。开展结对帮带,从乡镇(街道)、社区指定政治强、威望高、经验足、业务熟的人组建师徒工作队,帮带小区党组织成员开展工作,培育基层治理工作人才队伍。
壮大小区治理“朋友圈”。完善党(工)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主协商、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一是“红色物业”聚能。探索“小区党支部+业主代表+红色物业企业”三方联动、同向发力机制,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开展多方民主议事,共商小区事项。针对零星楼栋、三无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就近打包,扩大物业服务覆盖。制定物业监管职责实施细则,加强常态化监管,探索物业服务企业停业、整顿机制。推进国有物业服务企业组建和市场化运作,加大优质物业服务供给。二是党建共建聚力。发挥区域化党建核心纽带作用,健全物质、精神双重激励机制,激发社会爱心企业、热心群众参与小区治理的热情。继续深耕品牌建设,推动资源供给和居民需求精准对接。深化组团式零距离服务,固定设立服务站、服务点、服务日,开展“政策进基层、服务进小区、党员进楼栋、普法进家门”行动。三是科技赋能聚势。推动建设点线面相结合、防控管相贯通的治理通道,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广泛运用于基层治理实践之中,推进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应用终端建设,减少治理的死角和盲区,打通各方参与小区治理事项的便捷通道。
巧解小区治理“千千结”。一是搭建“微平台”。完善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党群议事机制,引入群众评价系统,定期邀请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业主四方协商,派出所、法院提前介入,由业主给意见,物业和企业给资金,派出所规范执行,法院提供合法性论证,社区公证记录,必要时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进行调解,保障涉事方权益,多方共谋共建共管。二是实施“微改造”。结合城市更新工作,针对“三无小区”、自管小区、老旧小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微项目改造”,将环境卫生整治、巷道绿化亮化、基础设施提升等分别纳入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微项目”,逐级上报改造申请、层层审核把关,组建工作专班,协调相关职能单位和社会组织及爱心企业,通过改造破解小区治理源头难题。三是注重以文化人。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依托微信、抖音、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线上线下渠道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设,因地制宜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鼓励居民参与文化创新活动,推动文化产业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系中共合肥市瑶海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