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辩证的

——读孙郁《苦雨斋旧事》

版次:03  2025年01月08日

路来森

孙郁《苦雨斋旧事》,最早出版于2003年;2021年“华文出版社”再次修订出版,但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动,用作者孙郁的话来说:“此次只增添了几篇新作,以补当年的遗憾。”

但我觉得,此书从它出版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不朽的价值。

此书内容,恰如书之题目“苦雨斋旧事”,它不只是写周作人,而是写与“苦雨斋”相关的人——以周作人为主线,书写“苦雨斋人文群落”。写“苦雨斋人文群落”的人员构成、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趣向、社会影响等等。

那么,“苦雨斋人文群落”到底是由哪些人构成呢?

诸如:狂士钱玄同、真人刘半农、“鬼谷子”沈尹默、老友徐祖正、同路者沈兼士、聪明人张凤举,四大弟子废名、俞平伯、沈启无、江绍原,还有冰心、沈从文、郁达夫、徐志摩等一些与“苦雨斋”关系相对密切的人。

作者一一写来,既写出了他们各自的个性、学问、思想、影响,又写出了他们各自与“苦雨斋”主人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孙郁先生,还以其高度的概括力,对“苦雨斋人文群落”的方方面面,作出了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他们的某些共性的方面。

从地理属性上来看,他们大多是江浙人;从求学背景上来看,他们则大多是留学日本,或者求学北大、燕大的一批人。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就其根本,却更谙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性情上,他们大多沉稳、内敛。既没有贵族气,也没有遗民气、时尚气;他们寡于行,笃于学,颇有点“为学术而学术”的意味。若然与古人比,“苦雨斋人文群落”里的人,倒是颇有点六朝文人之风致。

从治学的角度来看,他们不追求时尚、时髦,不喜欢做“时文”,更愿意把自己沉浸于历史、文学、考证、古董等诸多方面,去营造自己学问的“象牙之塔”。他们的文章语言,大多平淡、朴素、自然,而又略带一点滞涩味,洗练、清寂中,有一份清凉之美。在文章中,他们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冷静”的态度,学术地、理性地表达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所以,他们的文章,往往隽永、有味,耐得住咀嚼,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放在历史的当时,“苦雨斋人文群落”,政治影响不大,更像一个文人沙龙,躲在自己的沙龙里,自娱自乐——亦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有点被“边缘化”。但若放眼当前,“苦雨斋人文群落”,却以其文章的冷静、隽永、学识,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苦雨斋”的主人是周作人,所以,周作人永远是一条主线,对周作人方方面面的分析,永远是一个重点。

书中,作者孙郁先生,分析了周作人生命里程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如:周氏两兄弟的翻脸、八道湾的枪击事件、周作人的附逆事件、翻案之心等等。

他思想的主要方面,如,他崇尚的学者王充、李贽、俞正燮;他心中的“两个鬼——绅士鬼和流氓鬼”的斗争;他的“伦理之自然化和道义之事功化”观念;杂学对周氏思想形成的影响等。

他的读书、学问、文章,以及他和他的文章对后人的影响。在读书上,周作人排斥正统,对唐宋八大家等很是不以为然,他喜欢的是“杂学”,是偏僻的文人笔记、日记、书信、题跋,还有民俗学、性学、生物学、博物学等等。至于周作人的文章风格,毋庸赘述矣。而其影响,不仅影响了当时“苦雨斋人文群落”中的人,甚至还影响至现在,如钱钟书、舒芜、张中行、邓云乡、扬之水、止庵、刘绪源等人。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孙郁先生在写周作人时,始终是以鲁迅为坐标的,在比较中阐述,如性格比较、道路比较、情趣爱好比较、朋友圈比较、文章风格比较等。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周氏传统,是对鲁迅模式的一种补充。”在作者看来,周氏兄弟,是一枚钱币的两面,放在一起,才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尤为可喜的是,作者在比较中,没有妄下结论,而是将人物、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出辩证的分析,对与否,则由读者由此做出自己的判断。

这是一种难得的,非意识形态化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