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人才是驱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聚焦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注重从引才有道、育才有方、用才有术等方面着眼用力,贯通人才“引育用”全链条,促进“人才池”由“聚”到“兴”。
引才有道,“质”与“量”并重,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求之”,并不是“一窝蜂”式的来者不拒,追求数量,而是以质量为先,有依据、有章法地谋划长效引才机制。“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区域特色产业企业是引进人才最重要的载体,地方经济、科技、人才等相关部门在引才行动中应形成合力,联合行动,深入重点产业企业展开调研,掌握紧缺专业人才“清单”,立体绘就引才“画像”,有针对性地开展引才宣传,有选择性地进行人才招引,确保人才来之有位、来之即用。引才工作机制的长效性不仅体现在能“引得来”,更体现在能“留得下”。要想不断充实“人才池”,形成人才集聚之势,还须注重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环境。既注重“雪中送炭”,又善于“锦上添花”,通过畅通联系人才渠道,倾听人才心声,制定更加精准的人才服务方案,为人才排忧解难,给予人才创业、就业、生活等各方面厚待,让人才安心干事、舒心生活。同时,建立以才引才机制,充分利用已有人才资源,以才聚才,形成区域招才引智的良性循环。
育才有方,“心”与“能”齐驱,让人才与事业双向成就。“育才为国寸心丹,修泮时闻锵八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进一步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指明了工作方向。面向未来,育才之重要突出“融合育才”,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科研命题”,作为“教育命题”和“育人选题”。立足人才培育目标,融合多元培养路径,坚持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完善“订单式”定向培养模式,实现校内校外双线并进培养人才。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摒弃“急功近利”的速成心态,根据人才所在领域及岗位需要,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分期分批持续为人才赋能,确保人才成长“不断电”,人才发展“稳续航”。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常面临错误思想的误导与诱惑,因此育才不仅要育本领,还要注重加强思想建设,强化思想淬炼,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人才的“责任心”、“进取心”与“事业心”。以心为始、以能为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走稳、走远育才之路。
用才有术,“治”与“制”一体,让人才与产业双向赋能。“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从长效引才到倾心育才,人才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在于合理用才、人尽其才。“瞻山识璞,临川知珠。”要当好人才“伯乐”,依据人才差异扬长避短,合理规划配置人才,确保人才用其所长、任其所宜、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着力破除人才使用和流动的藩篱,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不唯身份、职称、学历等因素论人才,公平用人,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构建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依托揭榜挂帅、竞相拉练等创新制度,鼓励人才在科技创新最前沿、经济发展主战场、急难险重第一线等国家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担重任、挑大梁、当主角,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各类人才在实干中永葆“闯”的精神、“拼”的劲头、“创”的动力,促使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动能,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