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杨道文

版次:03  2025年01月07日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其视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金钥匙”,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新时代的浩荡征途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犹如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轮,承载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坚固基石,更是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2024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20周年,2024年11月29日,中央召开专题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铸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和深刻变革。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汇聚着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不断涌动着新的思想火花和理论光芒。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聚焦党的创新理论,以体系化、学理化为方向,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阐释。

我们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特征,把握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要求。重点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提炼概括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学术范畴。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源头活水。在深化理论阐释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理论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到根本制度的高度,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仅要注重理论阐释,更要注重转化运用。我们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和教育工作,创新宣传宣讲方式、增强宣传宣讲效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

要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还要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事例,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引领工作。要敢于亮剑、勇于担当,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错误言论的侵蚀和干扰;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途径,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系统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最新理论成果,提炼马克思主义创新性原理性理论成果,积极进行传播。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加强与海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有益成果,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不断走向世界。

积极拓宽和优化理论传播的方式和渠道,要充分利用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研究机构等平台,加强与海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国际化传播,通过翻译出版、学术交流、国际讲座等方式,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素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话语体系,提高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注入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党中央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重大而光荣的战略任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研究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与互动,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望过去,我们深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扎实的作风,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新的贡献,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新时代持续深入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