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我市扎实做好水产养殖动物病情测报、产地检疫和环境监测等工作,严把水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关”,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水产品安全”。
在检“病害”上,我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每年开展养殖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和增殖放流苗种检疫工作,2024年市水产站成为安徽省首家通过全国水生动物防疫检测能力验证的地市级单位。通过“智能渔技”平台,我市对寿县、凤台、毛集、潘集等县(区)共11个监测点(其中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观赏鱼养殖场1个、其他养殖场2个)进行病虫害测报,监测面积3256亩,监测水产品养殖种类共计19种。
在查“药残”上,我市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2024年完成部级在淮抽检计划、省级兽药残留抽检计划等共计192批次,样品合格率达到100%。开展水产禁限用药科普工作,对各县区水产养殖场开展防范风险、安全用药和健康养殖指导,发放《水产养殖三项记录》《禁限用兽药明白纸》《“六条鱼+牛蛙”药残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明白纸》,同时编撰水产品质量安全手册,进一步强化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
在监“环境”上,基于水域生态环境现状,我市在高塘湖、瓦埠湖、焦岗湖、泥河、大井水库等河流和湖库开展了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今年以来市水产站承接的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生生物疫病防控监测中心全面建成,拥有了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市水产站与淮南师范学院合作,每年开展监测2次,监测内容包括水质监测项目溶解氧、总磷等37个指标,助力了我市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实走深。 (本报记者 苏 强
本报通讯员 朱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