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有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通过协同育人机制,高职院校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确保高职院校能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开展,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是侧重课内外教学内容的统一,实现课程协同。实现课内外教学内容的统一,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目标为核心,通过构建课程一体化体系,形成主线明确、内容互补的育人闭环。一方面,在课内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制定思政课程的阶段性目标及递进式模块。例如,按照学期进度设定政治信仰、职业道德与责任担当等主题,逐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课外活动中需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将理论内容延伸至第二课堂。例如,高职院校可组织“职业精神践行月”活动,设置校内劳动体验岗、社会服务岗等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劳动中体悟奉献精神,在社会服务中理解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之初,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定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职业道德规范等核心要素融入课程体系,促进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其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在课堂上详细讲解理论知识,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通过组织宿舍文化建设活动,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并通过纪律管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念,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同时,为了实现课内外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健全反馈机制。通过定期收集学生在现实生活、宿舍管理、纪律管理等方面的表现与感悟,及时将其反馈至课内教学中,作为教学改进及评估的重要依据。进而将课内思政教育的德育教育、法治教育及素质教育等相关内容,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环境,实现课内、课外教学内容及方向的统一。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课程协同的效果,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多种方式。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将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促进教学情境与拓展环境的融合,加强生态协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需突破单一课堂空间,构建教学情境与外部教育资源协同的生态体系,实现“以情境促思维,以环境助教育”。其中,高职院校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内教学情境的创设,积极拓展课外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氛围。在教学情境的设计方面,教师要通过讲述党的光辉历程、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在环境拓展方面,学校则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主题讲座、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利用校园环境、教育环境的建设,搭建多元协同的教育生态系统,有效结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及团建等工作的开展,能够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共同开展思政教育引导,让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加强教育引导。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校内组织企业文化主题沙龙,由企业家担任主讲人,分享他们的职业发展经历,并组织学生前往企业一线参观生产流程、与工匠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职业精神的理解,还能在真实场景中完成思想认识的再塑造,增强思政教育的生态协同效果。
三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与资源的互补,优化师资协同。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在校内外资源中实现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和保障。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提升,还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其中,高职院校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教育实践布局,通过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与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譬如,以“课程思政工作坊”的建设为例,高职院校可以邀请思政教师与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教师协作开展教学设计,将工匠精神、诚信经营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在汽车维修课程、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分析面向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行教育延伸,深化学生对职业规范的认识。通过这一师资协同教学模式建设,提升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进一步形成教师间资源共享与能力互补的良性机制。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在资源互补方面,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例如,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引进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学校还应加强思政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及管理,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与案例,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助力课堂活动与思政实训的同步,增强产教协同。产教协同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征,也是增强思政课程实践效果的重要抓手。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以创新性教学设计为导向,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而在思政实训中,学校则应与地方产业、校企合作项目深度结合,使学生通过真实任务感悟家国情怀与职业使命。譬如,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思政实训+专业实训”的教育思路,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专业实训的内容,通过模拟职场环境、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政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教师还可借助“职场角色扮演”、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职场环境中体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实训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所以,课堂活动与思政实训的双向同步,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等方式,确保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协调一致,使学生在实践活动、教育互动及学习实训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和锤炼,为加速学生学习成长及思政教育成果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JG22EB139)的研究成果;2023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系辽宁建筑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