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都关系着国家发展命脉,是民族复兴之基,也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注重大中小学衔接的连贯教学
教育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培育适应新时代技能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与教育的育人功能应当并重,以“三全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撑与引导。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前瞻性的大、中、小学衔接教育体系,能够使更多拔尖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培养。
具体而言,可针对特殊禀赋学生制定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探索并实施精英教育试点,以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独特才能,帮助他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取得革命性进展。在高中教育阶段,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如通过生涯咨询和职业探索活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理性分析,增强其对学科重要性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尽早明确适合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以及职业生涯规划。高等教育院校应加强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衔接培养。以清华大学为例,“强基计划”旨在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通过高级预备课程、学术生涯规划和大学体验日等创新举措,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型。
此外,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阶段,要整合教育资源,在各阶段设立试点培养班级,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例如,共同规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对不同学段中具有潜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拔尖培养,为他们开发贯通化进阶课程,确保他们能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实现顺畅过渡和持续提升;学校内部应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科研平台能够精准匹配并高效利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学习体验。
创新跨界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
跨界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旨在促进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革新,探索突破既有的学科界限,促进学科间的交融与交叉互动,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体而言,跨学科交融和交叉有助于丰富学术研究的多样性,能为学术思想的发展与创新研究路径的开辟提供沃土,还有利于实现学科理论与技术层面的深度融合与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达成学术创新的目标。
一方面,要强化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育。打造一支适应交叉学科的教学师资队伍是实施跨界交叉融合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对此,高等教育院校应制订系统化的培育方案,提升教师关于跨学科教学的业务能力,增强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意识。例如,鼓励教师研修,组织跨学科团队学习,整合教材资源,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的跨学科培训;邀请国内外交叉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讲学,其内容可以涉及新兴学科理论、跨学科教学方法与技巧、科研合作经验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交叉学科评价体系。完善的交叉学科评价体系对于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制定科学的评价准则,同时兼顾学科交叉的广度与深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育。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涵盖学生、同行专家、社会机构等多个评价主体,以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与公正性;要强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在交叉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并及时提供反馈。
营造统筹多方力量的共育氛围
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让每一位人才都能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各得其所,才能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就政府而言,应当采取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确保不同政策之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就学校而言,应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究其原因,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还能够通过实施动态跟踪和定期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就家庭而言,家长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过度关注考试成绩转变为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例如,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和引导,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拔尖创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任重道远,要努力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和把握育人使命,扎根我国国情的现实土壤。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要想建成教育强国,需要强大的人才竞争力。要把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单位系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