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耳炎的危害及防治之道

胡小艺

版次:A03  2024年12月26日

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美妙声音的窗口,然而,当中耳炎来袭,这个窗口可能会被阴霾笼罩。中耳炎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耳部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可能在心理上造成困扰。了解中耳炎,认识它的危害和防治之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健康课题。本文就让我们开启中耳炎的科普之旅,为呵护我们的耳朵、畅享清晰的声音世界做好准备。

一、中耳炎的分类

1.急性中耳炎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又称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症状包括耳痛、发热、听力减退等,严重时可导致鼓膜穿孔,有脓液流出。

2.慢性中耳炎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病情发展缓慢,常表现为耳内闷胀感、听力下降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单纯型中耳炎表现为间歇性耳流脓,无臭味;骨疡型中耳炎耳流脓持续,有臭味,可伴有骨质破坏;胆脂瘤型中耳炎常引起严重并发症,如颅内、外并发症等。

二、中耳炎的症状

1.耳痛

急性中耳炎患者常出现剧烈的耳痛,尤其在夜间或儿童睡眠中更为明显。疼痛可放射至头部或牙齿,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等。慢性中耳炎患者耳痛一般不明显,但若出现急性发作或合并感染时,也可出现耳痛症状。

2.耳流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鼓膜穿孔后,可出现耳流脓,脓液可为黄色、白色或血性,量多少不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常有间歇性或持续性耳流脓,脓液性质因病情不同而异。单纯型中耳炎脓液一般较稀薄,无臭味;骨疡型中耳炎脓液有臭味,可伴有血丝;胆脂瘤型中耳炎脓液呈豆腐渣样,有特殊臭味。

3.听力下降

中耳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这是由于中耳内的积液、炎症或鼓膜穿孔等因素影响了声音的传导。急性中耳炎患者在病情初期可能仅有轻度听力下降,随着病情发展,听力下降会逐渐加重。慢性中耳炎患者听力下降一般较为持久,可呈渐进性加重。

4.耳鸣

部分中耳炎患者会出现耳鸣症状,表现为耳内有嗡嗡声、鸣声等异常声音。耳鸣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在安静环境中更为明显。

5.眩晕

在少数情况下,中耳炎患者可能出现眩晕症状,尤其是在病情较为严重或合并内耳病变时。眩晕可表现为天旋地转感、站立不稳等。

三、中耳炎的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咽鼓管、外耳道或血行感染等途径侵入中耳,引起炎症。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可引起中耳炎。病毒感染常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随后累及中耳。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管道,具有调节中耳气压、引流中耳分泌物等作用。当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如咽鼓管阻塞、狭窄或功能不良,可导致中耳内的空气被吸收,形成负压,引起中耳黏膜充血、水肿,从而引发中耳炎。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此外,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宽,更容易发生功能障碍,因此儿童更容易患上中耳炎。

3.免疫因素

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中耳炎。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等人群,患中耳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过敏反应也可能与中耳炎的发生有关。某些人对特定的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反应可引起鼻腔、咽喉等部位的炎症,进而影响咽鼓管的功能,导致中耳炎。

4.耳部外伤

耳部受到外力撞击、挖耳不当等外伤,可损伤外耳道或鼓膜,使细菌容易侵入中耳,引发中耳炎。潜水、跳水等活动时,如果水压变化过大,也可能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从而引发中耳炎。

四、中耳炎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根据病情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以确保彻底清除感染。

糖皮质激素:在炎症较为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鼻腔喷雾剂:对于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鼻腔喷雾剂,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以减轻鼻腔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功能。

黏液促排剂:促进中耳内的黏液排出,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常用的黏液促排剂有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

2.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术:适用于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尤其是中耳积液较多、听力下降明显者。通过穿刺鼓膜,抽出中耳内的积液,可迅速缓解症状。

鼓膜切开术: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若鼓膜穿孔前耳痛剧烈,可进行鼓膜切开术,放出脓液,减轻压力,缓解疼痛。

鼓室成形术:主要用于慢性中耳炎患者,目的是修复穿孔的鼓膜,重建中耳的传音结构,提高听力。

乳突根治术: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或骨疡型中耳炎患者,常需进行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其他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如红外线、超短波等,可以促进中耳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中医治疗:中医对中耳炎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方法,调理身体,缓解症状。

五、中耳炎的预防

1.增强体质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在流感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病毒感染。

3.正确的耳部护理

避免耳部外伤,不要用力挖耳,避免使用尖锐的物品插入外耳道。游泳时应佩戴耳塞,避免水进入外耳道。如果水进入耳朵,可将头偏向一侧,让水自然流出,然后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以免损伤听力。

4.及时治疗耳部疾病

如果患有外耳道炎、耵聍栓塞等耳部疾病,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累及中耳。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预防腺样体肥大、鼻窦炎等疾病,这些疾病可影响咽鼓管的功能,增加中耳炎的发病风险。

中耳炎是一种常见耳部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了解其症状、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至关重要。平时应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正确护理耳部,一旦出现耳部不适及时就医,共同守护耳部健康。

(作者单位系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