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余姚万圣村海洋文化保护与创新

曹 琦

版次:A03  2024年12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深刻阐释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的引领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旧有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点,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

宁波的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闻名。早在8000年前的井头山文化时期,宁波地区的先民就已开始与海洋相依共生,展开了对海洋的探索与利用。坐落于余姚泗门镇的万圣村,素有“浙东第一渔村”美誉,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渔业历史,孕育了世代渔民的“闯海精神”,形成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万圣村的一些传统海洋文化也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如何借助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引擎,高效守护和创新性传承万圣村的海洋文化,已成为当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余姚万圣村海洋文化保护现状

作为世代渔民“闯海精神”的传承地,万圣村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包括渔业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信仰仪式、海洋节庆以及精湛的手工技艺。这些民间传统不仅凝聚了村民对大海的敬畏与热爱,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近年来,万圣村立足自身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海洋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与传承中华鲟文化为核心,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新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打造中华鲟IP形象“鲟宝”,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努力提升当地海洋文化的传播力与吸引力。同时,通过举办闯海文化艺术节,让村民和游客共同体验传统的渔民文化与庆典氛围,不仅为海洋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也在推动村民共同富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万圣村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一是海洋文化挖掘不够充分。一方面,万圣村的许多宝贵口述历史和传统技艺仍主要依赖口口相传的方式,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归档与数字化保存,面临随着传承人老龄化而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传统习俗和技艺的学术研究不足,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象征及精神内涵尚未被全面挖掘和解读,导致这些宝贵文化资源的传播价值和文化意义未能充分体现,公众认知停留在表面化,难以形成深入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二是数字化保护手段仍显滞后。万圣村的海洋文化资源目前主要依赖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进行记录和展示,缺乏系统化的数字化保存和互动展示手段。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不仅限制了文化保护的效率和吸引力,也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文化传承中的潜力。此外,“鲟宝”作为万圣海洋文化的代表性IP,其原始形象在互联网传播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相对较窄,缺乏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和粘性,影响了IP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文旅融合创新深度尚显不足。现有的文化旅游开发较为简单,主要集中在节庆活动和简单的文化展示上,缺乏沉浸式、互动化的体验项目以及本地特色文创产品,无法充分展现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限制了当地特色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合,未能有效带动村庄的经济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万圣海洋文化保护与创新的路径

丰富万圣村海洋文化的显性数字资源。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为万圣村海洋文化建立全面、系统的数字化档案,为其保护与传承注入现代科技力量。利用3D扫描、数字建模和高分辨率影像采集等技术,对万圣村的海洋文化场景、文物和重要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记录与数字化重建。具体措施包括:收集并数字化保存万圣村的历史文献、老照片、重要文物以及传统影像等实体资源,确保这些珍贵资料不因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流失。同时,针对村内海洋文化相关的物理环境,如历史建筑、渔具、船只和手工艺品等,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记录,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线上虚拟展馆或场景复原项目,让外界可以随时感受万圣村的独特魅力。此外,对非遗传承人及其技艺实践进行动态、立体的影像采集,将传承人的匠心技艺、制作过程和文化解读系统化保存,确保技术的真实性与细节不因时间推移而遗失。通过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万圣村的显性文化资源,也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展示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深挖万圣村海洋文化的隐性情境资源。为了展现万圣村海洋文化的隐性价值,应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与意义,并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呈现其情境之美。首先,以纪录片的形式对“非遗酿酒”“渔民画”等民间技艺进行详尽记录,将传承人对技艺的理解和故事融入动态影像,展示其技艺背后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其次,制作以万圣村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微电影,聚焦人与大海的关系,通过讲述渔民生活的细腻情感和奋斗故事,呈现独特的文化情境。与此同时,结合中华鲟IP“鲟宝”的开发,进一步丰富其形象特征,使其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更具现代感和趣味性。例如,设计表情包、动画短片等数字互动内容,以增强其与受众的联系和传播效果。通过跨平台的传播策略,如短视频、社交媒体和互动应用,扩大“鲟宝”IP的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万圣村海洋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使其更具传播性和生命力。

构建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化的智能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海洋文化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共享利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开发自动化的素材抓取与归档功能,为文化资源的分类、检索和相似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减少人工整理的时间成本。同时,借助物联网技术对万圣村的物理文化资产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进行监控,确保珍贵资源不因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受到损害。平台还可以整合多媒体展示功能,为研究者、教育机构和游客提供线上访问权限,实现文化资源的普惠性共享。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数字档案建设,平台还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用于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从而提升万圣村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并为文化的长期可持续传承奠定基础。

打造智慧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将万圣村的海洋文化与现代文旅产业深度结合,打造具有创新性和体验感的智慧文旅模式。在“鲟宝”IP的核心引领下,整合村内特色海洋农产品和传统渔文化资源,开发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例如海洋主题文具、伴手礼和生态农产品礼盒等,进一步扩大地方品牌影响力。围绕海洋文化主题设计沉浸式旅游项目,如结合AR或VR技术的海洋探索体验馆、互动式非遗技艺教学工作坊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同时,建设多功能数字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精准的路线规划和个性化解说服务,提供多语言支持和丰富解说内容,优化游客服务体验,让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加生动地呈现在游客面前。此外,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需求,动态调整文旅产品与服务,精准匹配不同游客的兴趣点,将海洋文化内容有机融入旅游全程。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将为万圣村海洋文化保护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驱动下,万圣村将通过系统性挖掘和记录文化资源,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通过文创与科创深度融合,赋能“鲟宝”IP的重塑与推广,为地域文化传播拓展更多可能性;通过智慧文旅模式的探索与落地,将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未来,万圣村将继续以文化为根、科技为翼,以“闯海精神”为指引,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践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对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是对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将为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升级提供一份宝贵的经验样本。

〔本文系基金项目第六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余姚万圣村海洋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与创新实践”(项目编号:JD6-41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