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展

赵雨薇

版次:A03  2024年12月20日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厚植家国情怀。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是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

优化顶层设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

课程思政视域下,为了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展,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抓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提供必要支持以优化教育生态,完善高校多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学校党委应发挥主导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体系中,贯穿学校综合管理的全过程。努力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畅通沟通渠道,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其次,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实力过硬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培训,邀请心理学领域和思政教育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和会议研讨,确保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心理学理论发展和实践成果,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课程思政实践能力;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专业学习研究,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一定资金支持;还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中心,确保教师能够在良好的条件下进行教学和研究。

最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只有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巧妙调用思政元素,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将育心与育德紧密结合,以心育德,以德养心,育心育德同频联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课程内容体系;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在线课程、互动平台、模拟场景等网络和数字媒体资源,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可访问性,确保学生可以多维度学习了解并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另外,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干部培训等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使之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教师和辅导员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要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巧用媒介载体,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外实践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定挑战,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展除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还需加强课外育人实践。

一方面,高校要合理运用各类媒介平台,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例如,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大赛与作品展示;推送融合了思政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短视频,并开设评论区,鼓励大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报等校园文化载体,发布心理健康相关活动信息和科普知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等。

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类素质拓展活动,让大学生在教育熏陶中提升综合素质。例如,举办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研讨会和工作坊、心理健康月等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分享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科学对待自身心理问题,有问题懂得及时求助;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的文化节、心理剧表演、主题摄影展等活动,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

深化评价改革,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

教育评价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认识教育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紧抓实,推动建设持续、系统、科学的工作机制。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摆脱单纯结果性评价思维框架,实现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转变,从管理绩效评价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发展的转变。另外,为避免由行政职能部门作为评价单一主体而产生评价片面化的现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主体应该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从而推动形成实施者互评、受益者评实施者等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在评价过程中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业绩评估和学生反馈机制,将课程思政效果纳入考核范畴。通过设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评价标准,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作为高校的基础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正确价值观念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展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还要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教育体系。如何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作用,将是未来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作者单位系吉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