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考核不能只“看数”

周慧虹

版次:03  2024年12月20日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近段时间,对于基层部门而言,又开始忙着迎接各类考核、检查、评比;而作为其上级管理职能部门,则往往沿循以往惯例,忙着成立“考核办”“考核小组”,有些甚至不得不抽调人员协助开展考核工作。

不可否认,年终考核是检验地方、部门工作实不实、成效好不好的一种有效手段,科学合理地开展考核、检查、评比确有必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考核一旦陷于机械呆板境地,“为考核而考核”,那就势必南辕北辙、得不偿失。纵观以往,有些工作考核沦为了简单“看数”,对此,需引起关注。

“看数”表现之一,在于看数字。近期有媒体记者在某地采访时发现,当地“乡村振兴专项考核细则”涉及市直单位7个大项目,列出68个数据;县区的7个项目则数据多达85个。简单从数据项目上看,好像考核十分“精准”,可基层干部却无奈地表示,为应付如此繁杂的考核只能是东拼西凑,为的就是让考核数字“好看”。

“看数”表现之二,在于看数量。有些地方的考核说白了就是“材料为王”,以厚度论英雄。为了整理各种各样的材料,基层被考核人员事先被迫熬夜加班,费尽心机搜寻资料,挖空心思字斟句酌,只为让材料面面俱到,表述更加“丰满”,至于视觉冲击力下材料的真实可靠性,则往往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看数”表现之三,在于看分数。“分,分,学生的命根”,何止于此,它也越来越成为基层部门面对考核时不得不细抠的关键所在。面对甚至细化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考核分值,面对变成了打分、画勾、“数数字”的考核,基层部门只能是投付全部精力,一切围着分数、名次转。

年终考核有必要看数。毕竟,数字的好处是精确,对于那些需要量化的工作,摆出具体的数字来一目了然,无可辩驳,可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考核不能只“看数”。客观来讲,并不是所有工作都能精确到数字;更何况,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各异,这就如同“长跑与游泳同台竞技”“鹌鹑与大鹅共比体型”,年终考核如果不考虑考核对象实情、不顾及考核内容能否量化,不分青红皂白只是简单地“看数”,不仅有失公允,难以服众,而且可能掩盖问题,不利于推动工作。

应当说,考核不是最终目的,只有树立正确导向,才能以考核转作风,以考核求落实,以考核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索要材料报表的总量和频次,同类事项可以合并的要合并进行”,“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提出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各地各部门须按照要求,尽力探索年终考核的“正确打开方式”。

用好年终考核的“指挥棒”,借力考核尽可能达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发基层人员争先创优热情的实际效果,此前一些地方的做法可资借鉴。比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考核内容适度“瘦身”;反其道而行之,变正面“加分式”考核为负面“清单式”激励;引入群众参与“变量”,将“群众满不满意”当作重要考核依据,凡此努力,利于矫正考核方向,赢得更多人认同。

考核有道,实效为要。种种考核只有不以“管住”为目的,不简单化地用“数字”捆住基层干事创业的手脚,用“指标”限制基层担当作为的热情,各地各部门工作才能稳扎稳打,不断朝着高质量目标积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