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下治疗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作为两种先进的内镜治疗技术,为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那么,ESD和EMR究竟是什么?它们又有着怎样神奇的力量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内镜治疗的奇妙世界,探寻ESD和EMR的奥秘。
一、ESD与EMR的原理
1.EMR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一种通过内镜将病变黏膜组织切除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内镜前端的圈套器等器械,将病变黏膜连同其下方的浅层黏膜下层组织一并切除。EMR主要适用于较小的、表浅的消化道病变,如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结肠息肉等。
2.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更为先进的内镜治疗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内镜下使用特殊的刀具,将病变黏膜从下方的固有肌层完整剥离。ESD可以切除较大面积、较为复杂的消化道病变,并且能够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和浸润深度。
二、ESD与EMR的适应证
1.EMR适应证
直径小于2cm的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结肠癌等消化道早期癌。
直径小于1cm的平坦型腺瘤性息肉。
直径小于1cm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2.ESD适应证
直径大于2cm的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结肠癌等消化道早期癌。
直径大于1cm的平坦型腺瘤性息肉。
直径大于1cm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平滑肌瘤等,但肿瘤直径一般不宜超过3cm。
部分进展期癌,如经过术前评估认为可以通过ESD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病例。
三、ESD与EMR的操作过程
1.EMR操作过程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对于结肠病变)或禁食禁水(对于食管、胃病变),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内镜检查:医生将内镜插入患者的消化道,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标记病变:使用染色剂或电凝器在病变周围进行标记,以便确定切除范围。
注射液体:在病变下方的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肾上腺素等混合液,使病变隆起,便于切除。
切除病变:使用圈套器将病变套住,然后通电切除病变。
创面处理:切除病变后,对创面进行止血、夹闭等处理。
2.ESD操作过程
术前准备:与EMR相似,患者需要进行肠道准备或禁食禁水,并进行相关检查。
内镜检查:医生通过内镜观察病变,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深度。
标记病变:在病变周围进行多点标记,确定切除范围。
环形切开:使用特殊的刀具在病变周围进行环形切开,将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
黏膜下剥离:在环形切开后,使用刀具将病变从下方的固有肌层逐步剥离。在剥离过程中,需要不断注射生理盐水等液体,保持病变隆起,便于操作。
创面处理:切除病变后,对创面进行止血、夹闭等处理。对于较大的创面,可能需要使用金属夹、缝合等方法进行闭合。
四、ESD与EMR的优势
1.创伤小
ESD和EMR都是通过内镜进行的微创手术,无需开刀,对患者的身体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2.保留器官功能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ESD和EMR可以保留患者的消化道器官功能,避免了外科手术切除部分器官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对于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患者,ESD和EMR可以避免食管、胃切除术后的吞咽困难、消化不良等问题。
3.准确性高
ESD和EMR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确保切除的准确性。同时,ESD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和浸润深度,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适用范围广
ESD和EMR适用于多种消化道病变,包括早期癌、息肉、黏膜下肿瘤等。对于一些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如高龄、体弱、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ESD和EMR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五、ESD与EMR的术后护理
1.饮食管理
术后患者需要禁食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根据病变的位置、大小、切除范围等因素而定。一般来说,食管病变术后禁食24-48小时,胃病变术后禁食48-72小时,结肠病变术后禁食 24小时左右。禁食结束后,患者可以逐渐恢复饮食。开始时以流质饮食为主,如米汤、果汁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创面,影响愈合。
2.休息与活动
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具体休息时间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情况而定。一般来说,食管病变术后休息2-3天,胃病变术后休息3-5天,结肠病变术后休息1-2天。随着身体的恢复,患者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3.药物治疗
术后患者可能需要服用一些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预防感染等。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4.定期复查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了解创面的愈合情况和是否有复发。复查的时间间隔根据病变的性质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一般来说,早期癌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息肉、黏膜下肿瘤等良性病变患者术后6个月、1年各复查一次,以后根据情况决定复查时间。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作为两种先进的内镜治疗技术,为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们具有创伤小、保留器官功能、准确性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术后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护理和复查,以确保治疗效果和身体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ESD和EMR将会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系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