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症状、成因与预防知识解析

王俊杰

版次:A03  2024年12月18日

一、骨质疏松的症状

1.疼痛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常会出现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骼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在翻身、起坐以及长时间行走后会明显加重,在夜间或清晨醒来时,疼痛也可能变得更为严重。骨质疏松后骨骼的负载能力减小,肌肉进一步代偿,会发生肌肉的酸痛。同时,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病,患者的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就可能引起骨痛的症状,多为弥散性,并没有固定的痛点,负重活动之后疼痛症状会加重。另外,因为骨质疏松症可以导致骨的负载能力减弱,骨骼肌需要辅助维持负载,而长期处于紧张和痉挛的状态,就会导致肌肉劳损和疼痛。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腰背的酸痛或者是周身的酸痛,在体位变化或者长时间的久坐或久立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疼痛的加重或者活动受限。严重的时候翻身、起坐,甚至行走都会有困难,而且这种情况属于慢性疼痛,有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就是非外伤或者是非常轻的外伤发生了骨折,也叫作脆性骨折,是低能量和非暴力骨折。比如从站高或者小于站高跌倒或是其他的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发生骨折之后就会伴随出现一些急性的疼痛。

2.骨骼变形

严重的骨质疏松可能导致骨骼变形。在x光片检查过程当中会发现骨质疏松的患者骨质当中骨皮质变薄、透亮度增加、骨小梁减少,甚至有些严重的病人会出现一些压缩性骨折。由于脊柱骨折出现导致脊柱骨骼变形,骨骼变扁,包括脊柱的变形,出现脊柱的驼背、畸形,在X线可以看到胸椎后突加重,具体表现为身高缩短、驼背等症状。

3.骨折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强度下降,容易发生骨折。骨折常见部位包括髋部、脊柱、腕部和肩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见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轻微外伤或弯腰时即可发生,常伴有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治疗方法包括制动固定、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和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术。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摔跤,包括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表现为髋部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一般需进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常发生于外伤后手腕部着地,移位不明显的骨折可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移位明显难以复位的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即使轻微咳嗽或翻身动作也可引起肋骨骨折,对于无明显移位的单根肋骨骨折可采取胸带固定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的部位主要是脊柱,脊柱是一个承重的重要部位,节段比较多,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受伤,负重或者活动时很容易造成脊柱的压缩骨折。其次是髋部,如股骨颈、粗隆等地方,摔跤或者外伤、扭转的暴力容易造成骨折。还有手腕,摔跤或滑倒时习惯性用手支撑,手腕会承受相当大的力量,骨强度不够时容易造成骨折。踝关节等部位在摔跤时也容易受伤,当骨强度下降时,这些部位都容易发生骨折。

二、骨质疏松的原因

1.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消化功能逐渐减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下降。同时,骨代谢也会出现失衡,骨组织的形成速度减慢,而骨吸收速度加快。这使得骨量逐渐减少,骨密度降低,从而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衰退,钙的摄入和吸收减少,而排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2.激素水平紊乱

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这会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加速骨吸收,同时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减少骨形成。内分泌系统疾病也可能引起激素水平的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这些疾病会影响钙、磷等矿物质的代谢,导致骨质疏松。此外,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激素的异常分泌也可能对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3.药物因素

长期大剂量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引发骨质疏松。其中,糖皮质激素是最常见的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之一。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小肠对钙的吸收,增加尿液中钙的排泄,从而导致体内钙的流失。同时,它还可以降低内源性促性腺激素水平,抑制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合成,进一步影响骨代谢。此外,抗凝药、甲状腺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药物也可能诱发骨质疏松。

三、骨质疏松的预防

1.调整饮食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在日常饮食中,应避免偏食挑食,保证营养均衡。当出现缺钙现象时,要多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比如豆制品、奶制品和肉类等。其中,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富含钙质和优质蛋白质;奶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如牛奶、酸奶等,不仅钙含量高,还含有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和其他营养成分;肉类中的瘦肉也含有一定量的钙,同时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蛋白质。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这些含钙食物的摄入,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钙,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2.口服钙片

如果进行检测时发现体内缺钙较多,可口服钙片进行调整。选择含有维生素D和维生素K的钙剂,有助于提高钙的吸收。市面上常见的补钙剂类型有乳钙、碳酸钙、氨基酸螯合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不同的钙剂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不同,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钙剂。例如,碳酸钙的吸收率较高,但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乳钙主要从各种钙制品中获得,最常见的是牛奶,全脂鲜牛奶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能促进钙的吸收,但高血脂症患者建议选择脱脂牛奶。在服用钙剂前,应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确定适合自己的剂量。同时,要注意服用时间,钙剂最好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晚上睡前服用也有助于提高钙的吸收率。但要注意补钙不是越多越好,长期大量服用补钙制剂可能引起便秘、肾结石等问题,肾功能不良患者还容易形成高钙血症,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补钙,不能长期自行服用钙片。

(作者单位系汕头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