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既要讲“深度”,也要讲“高度”。前者是对生命而言,后者则是对人生来说。“生命”与“人生”,实为一体,但细究之,又有不同。
“人生”是一场经历。只要来到世上,我们都会有的经历,就如做一件事,是个具体的过程。但做了事,不等于“会”做事,更不等于“懂得”所做的事。一个匠人,做了一辈子的活儿,可能最多只是会做而已。
所以说,“人生”是“表”,“里”却在“生命”。
“生命”是人生的本质,是根本的存在意义。没有对人生的“自觉”反观与反思,是没有所谓“生命”意识的,又何能谈得上有“生命”呢?世间芸芸众生,皆有其“人生”,但却并非尽有其“生命”。
人一生的“深度”,源于对“生命”的深切感悟与把握;而“高度”,来自对“人生”的不懈追索和搏击。“深度”与“高度”是成正比的。一个能在“人生”中始终追求“高度”的人,必定会获得极不同于常人的“生命”体验,最终也必然会洞穿自我“生命”,实现一种内在的“深度”。
先说“高度”。高度是人对自己所拥有的尘世经历的不断拔高与提升。追求高度,是由于不满于已有。
每个人都在活着,都在经历其所经历的,但为何要甘于此种活着,此种经历?能否突破现有的局限,实现人生经历的新变化,更深地感受命运莫测的玄妙?将自己的人生主动“拔高”起来,是自我塑造人生的内在冲动。
正是在不满于已有中一次又一次地拔高自己,我们的人生走向原先不会有新境界,展现出一种原本意想不到的新气象。这种“高度”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人的一生只有在无限的“拔高”中,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精彩!这种精彩是对自我的战胜和超越,是成就自我的最好方式。
再说“深度”。生命的深度从来离不开人生的高度;没有高度的人生,没有生命的深度。因为人一生的经历只有在变动起伏的征程中才能不断获得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才能激发出更加深切的存在反思。深度是带有“痛感”的,不“痛”不“深”。有生命深度的人生,绝不是不痛不痒的,而是步步有力,步步向前,能踩出非同一般的高度来。
用“深度”来实现“高度”,用“高度”来获得“深度”,这就是人一生经历的“体用”两面。
说“高度”,因为人生这场经历不应“平着来”,而应“立起来”。试想,谁人有两次人生呢?西哲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既然如此,我们就应以最好的姿态一次性跨过河流去!唯有这样,方可无悔无憾。
说“深度”,因为人作为天地间最灵性的存在,终归有着想“看清”自己存在的内在欲求。人想通过认识“人生”来理解“自我”,来洞察“命运”!
莫名地来来去去,去去来来,这并非人类命运的无可把握、难以改变的归宿。人不同于草木禽兽,人或许可以不求永生,但却不会满足无所“自觉”的生死存亡。即使生如微尘,人也想明白“自我”的因何存在、如何存在。对“存在”的根本追问与反思,让我们渴求与期冀穿透人生的“表”进入更深的“里”。
一“高”一“深”,两种维度,诠释出人一生应有的精神状态!
我们不是只为“生”而“生”,换言之,不是只为“活着”而“活着”。众生亿万,如说“活着”,又能有多大的区别呢?只有自觉意识到“高度”与“深度”,并以此来观照自己的尘世经历,我们或许才能真正发现自我存在的根本意义和无限妙趣。
人的一生“脆如朝露,轻若春沤。有限精神,无穷世路”,“百年光景云浮”,一切的贪欲占有皆是梦幻泡影。只有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切感受与体验,对自我生命的透彻理解和明悟,方能开拓出一条彻底改变虚幻人生的新路来。
人,终应回归自己,成就自我!
当你拥有了最能彰显你人生蕴涵的“高度”与“深度”,你来此尘世的一场经历便将会充满无限悠长的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