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温 清

版次:A03  2024年12月13日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肩负着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的重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思政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适合青年学生学习特征的新型教学资源与模式。乡村红色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意识形态精髓,是非常有价值的思政素材。新时期,要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新作用,对其进行再开发与评价。为此,我们要从高校思政教育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审视当前社会发展和变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突出红色要素,拓展思政教育的育人模式

高校应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培养,构建一套以“乡村红色文化育人”为主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切实增强文化育人的成效。一是要完善高校思政工作人员的引进战略,高标准严要求选拔高校思政专业教师。选拔教师要重视教师的综合能力,既要考查其教学能力,又要考查其专业背景,更要优化其教育理念,提升其综合素养。同时高校要加强思政理论教学队伍建设,增强思政教师师资队伍的“红色意识”,指导教师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坚定追求卓越的学术理念,主动进行知识架构更新,了解学术界的最新动向,抓住素质教育的主题。要引导教师对乡村红色文化进行深度学习和挖掘,组织教师对教学规律进行全面了解,提高高校教师思政课程的专业水平和逻辑能力。二是通过构建“思政+人才培养系统”营造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主责主业”和“主要阵地”的优势,构建和完善乡村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并及时应用到思政课程中。其他学科教师应主动利用“课程思政”的功能,将乡村红色文化的资源浸润在特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实现育人目标。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乡村红色资源的特殊优势,将乡村红色文化融入学校的文化生活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做乡村红色文化的思考者和实践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切实把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及思想领悟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持续提升思政课的品质和生命力,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立足红色阵地,建设思政教育的立体格局

乡村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遵循全面、多维度的原则,充分考虑新时代特征,将其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相结合,构建思政教育的立体格局。一是全面融合课内课外,关注知识的内生化。充分发挥教学主体阵地的作用,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行为喜好,采用创新性的融合教学方式,将乡村红色故事的主题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能够理解的方式,通过“抛锚式”教学模式、“问题链”教学模式等讲述乡村红色故事,从而感染、感动和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红色文化精神的洗涤。二是要把实践教育的整个环节都融合起来,完善高校社会实践平台。整合高校的教学资源,把教学内容与实际情景融合在一起,以参观式教学、一站式体验等形式拓展教学空间,使乡村红色文化的“根”与“魂”活起来,挖掘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从而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与实效性。

贴近学生需求,整合红色资源进校园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理想信念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高校中进行乡村红色文化传承,可以对学生起到精神激励和价值引领的教育功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将乡村红色资源整合到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实践。可以开展各类文体娱乐项目,如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戏剧表演等,使学生对乡村红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高校也要利用清明节、青年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营造氛围,在特定的时间点强化对红色基因的培育,帮助学生增强理想信念。要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美丽乡村建设,将乡村红色资源以更加契合学生需求的方式与高校校园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相协调,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优秀的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凝聚和创新功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将其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的重要媒介。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整合,探索建立“红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例如,可以利用“红色+影视”“红色+剧本杀”“红色+动画/游戏”等多种形式,为当下青年学生所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更多沉浸式和互动式的创新途径。

完善传播方式,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引导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期,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乡村红色文化的创造力,从不同渠道来打造“移动的”乡村红色文化思政课堂,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思想认同。一是多学科交叉,不断优化教育内容。要充分运用各类乡村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进一步优化,发展乡村红色文化社团,将红色资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们在校园内进行红色创作,并通过网络、线下等各种方式,来拓展乡村红色文化的覆盖面。二是依托科技支撑,着力打造宣传阵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虚拟现实、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历史情景进行仿真重现提供了可能。高校思政教育应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构建数字校园的过程中,注重建立适合将乡村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特色化网上教育平台,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并不断探索创新传播方式和路径,让乡村红色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由单一传播走向多维传播。与此同时,还要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着力建立乡村红色文化的各类互联网宣传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通过对新媒体信息技术的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促进传统乡村红色教育资源的现代化应用。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乡村红色资源,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感染力与时效性,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与历史责任感。乡村红色资源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厚重的教育意义,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与深刻启示。

(本文系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专项:“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23ZX11)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