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结构畸形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异常,可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系统。这些畸形不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了解先天性结构畸形的发生原因,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遗传因素
1.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先天性结构畸形。例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而引起的,患儿常伴有心脏畸形、胃肠道畸形等多种结构异常。此外,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等也常伴有严重的先天性结构畸形。
2.单基因遗传病
许多单基因遗传病也可导致先天性结构畸形。比如,马方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fibrillin-1基因的突变引起,患者常表现为身材高大、四肢细长、心血管系统畸形等。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的突变导致,患儿主要表现为四肢短小、头颅增大等骨骼系统畸形。
3.多基因遗传与遗传易感性
先天性结构畸形往往是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个基因的微小变异可能增加个体对先天性结构畸形的易感性。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可能与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有关,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某些家族中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提示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二、环境因素
1.母体因素
(1)孕期感染
孕期母亲感染某些病原体可增加胎儿发生先天性结构畸形的风险。例如,风疹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等畸形;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引起胎儿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多器官畸形;弓形虫感染可导致胎儿脑积水、脑钙化、视网膜脉络膜炎等畸形。
(2)孕期用药
孕期母亲不合理用药也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结构畸形。一些药物如沙利度胺、维甲酸等已被明确证实可引起严重的胎儿畸形。此外,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抗凝药等在孕期使用也可能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因此,孕期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害的药物。
(3)孕期营养缺乏
孕期母亲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可增加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唇腭裂等先天性结构畸形的风险。因此,孕期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在怀孕前和怀孕早期补充叶酸,可有效降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
(4)母体疾病
孕期母亲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也可能增加胎儿先天性结构畸形的风险。例如,糖尿病孕妇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等的风险较高。因此,孕期母亲应积极治疗自身疾病,控制病情,以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2.环境污染物
(1)化学物质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工业污染物等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致畸作用,如苯、汞、铅等。孕妇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增加胎儿发生先天性结构畸形的风险。
(2)辐射
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对胎儿具有致畸作用。孕期尤其是怀孕早期,孕妇应避免接触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如微波炉、手机、电脑等产生的辐射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会导致胎儿先天性结构畸形,但为了安全起见,孕妇也应适当控制使用时间。
3.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与饮酒
孕期母亲吸烟或饮酒可增加胎儿发生先天性结构畸形的风险。吸烟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畸形。酒精可引起胎儿酒精综合征,表现为面部畸形、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因此,孕期母亲应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不良饮食习惯
孕期母亲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或饮食不均衡,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此外,食用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也可能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
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先天性结构畸形往往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先天性结构畸形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则在一定程度上触发或加重了畸形的发生。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使个体对特定的环境因素更加敏感,从而增加畸形的发生风险。同时,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和功能,进一步影响胎儿的发育。
四、预防与干预措施
1.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或高危因素的夫妇,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先天性结构畸形的发生风险。产前诊断包括超声检查、羊水穿刺、绒毛取样等,可以在孕期发现胎儿是否存在结构畸形,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孕期保健:孕期母亲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合理用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并发症。
3.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孕妇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
4.新生儿筛查:出生后对新生儿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先天性结构畸形,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先天性结构畸形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先天性结构畸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孕期保健、环境保护和新生儿筛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先天性结构畸形的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先天性结构畸形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
(作者单位系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