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把荆楚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代名词,我认为是失之偏颇的。随着淮南武王墩的保护性挖掘开始,已经渐次将淮楚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楚人在江淮耕耘200多年,立国的十九年,更是将楚国的求生、求存、求变化进行了深刻演绎。
“荆楚”是楚文化的根和本,“淮楚”是楚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张正明先生提出楚文化的六大支柱说和五种精神说。其中,六大支柱指的是以青铜制造、丝织刺绣、漆木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和以老庄哲学、屈骚文学和楚美术乐舞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五种精神即楚文化中蕴含的进取、团结、开放、和谐、爱国的精神。关于楚文化之源,张先生认为楚文化是融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代文化,其主源并非三苗文化,而是祝融部落集团崇火尊凤的原始农业文化,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外求诸人以博采众长,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的特异风采。
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历经800年历史的大国,但楚国却把自己的最后一段时光留给了我们淮南。全国针对楚文化研究的地域集中于湖北、河南以及陕西部分地区,但作为楚国的故都淮南而言,有太多的时间密码需要去解开。随着武王墩文物的陆续出土,能够更多地焕发淮南人的自豪感,淮南紧紧把握“武王墩”楚墓考古发掘的重要契机,加强武王墩的发掘与保护性开发工作,让楚文化为淮南城市文化建设增添新的蓬勃的生机活力,让省内外的历史专家关注淮楚文化研究深度,做好淮南楚文化研究的后半篇文章,成为淮南文化的一张新历史名片。
我们淮南在楚国的末期,也就是战国纷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楚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提出淮南应该作为战国楚文化之都,立足淮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做好淮楚文化与文旅发展的后半篇文章,一定要使文化落地,并且做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我们楚国的文化就是鸾鸟文化,楚国人对于凤凰有一种天然的膜拜。楚国的19年寿县立都过程,也是楚国自强不息、接续奋斗的精神,也是求生求存的写照,虽然有躲避秦国的想法,但楚文化在迁都的过程中,也给安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作为表述形式。
要打造“一城二水三地”的文化特色,不断推动淮楚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将淮南的文旅事业迈向更高层面。同时,加强数字赋能下的淮楚文化基因的打造:利用数字赋能,守正创新,保持文化年轻态,把背后故事“讲”出来、让沉睡文物“活”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出圈,让淮楚文化在数字赋能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淮南楚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下的传统文化正在以更多样性、更贴合时代潮流的方式建立起与中国年轻人的审美和情感交流,为淮南楚文化基因进行数字赋能创造出良好的机遇,这种方式更能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出圈,更有利于楚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大特点。
我们首先要打造“一城二水三地”的文化特色,离不开这几个重要的地区符号,一是寿县,就是当年考烈王封给黄歇的封地。二水围绕着长江和淮河,中国的文化起源就是河流文化起源,如果说黄河是中原文化的缔造者。淮河就是楚文化的见证者。他发轫于河南桐柏山,但把自己最美的一面留给了安徽,也把故事留给了安徽;三地其一是我们现在重点挖掘的武王墩以及春申君黄歇的衣冠冢,还有长丰的庄墓,即楚考烈王母亲庄侄之墓,她在楚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在12岁曾拦下楚顷襄王的车驾,后来嫁给楚顷襄王,让楚王浪子回头,实现楚国的阶段性中兴。荆涂二山在蚌埠,距离淮南比较近,是楚文化流传之地,这里的三地就是一个“大”淮南的概念,围绕着淮河,让武王墩发挥出地域楚文化的概念,这样把楚文化背后故事“讲”出来。抓好文化落地,打好淮南楚文化这张牌,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让淮南楚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因地制宜,高效利用淮楚文化资源,迅速成立淮楚文化研究会。定期在淮南组织召开淮楚文化论坛,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总结和交流,提高公众对淮楚文化的认知水平。总结提炼淮楚文化的核心理念,利用好博物馆、考古场、文化馆等重点场所以及淮楚文化标志性符号在城市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收集、整理与楚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将其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讲解资料,加大对楚文化遗址、古迹、文物的保护力度,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让淮楚文化成为淮南不可或缺的发展底气,决定城市的价值品质。
打造淮楚文化特色IP,加快淮楚文化文创产品的衍生把背后的文化故事“讲”出来,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利用好武王墩鼎、楚王“锸”、楚王玉佩、鄂君启节节等重点出土文物,通过数字媒体、短视频的方式,讲述武王墩鼎与考烈王的故事、楚王“锸”的进化记、楚王玉佩衍生的楚韵精神,通过鄂君启节节与寿州窑的结合,打造特色鄂君启节节陶瓷伴手礼,推出以武王墩鼎、楚王“锸”、楚王玉佩为原型的钥匙扣、书签、摆件等,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文化价值,让沉睡文物更方便地进入生活中。运用数字赋能的宣传效应,参照陕西赳赳大秦的情景剧,结合楚文化故事策划拍摄“淮楚烽烟”大型古装情景剧,吸引各地旅游爱好者,亲身参与和感受楚文化的魅力,以楚文化为主题,打造一批具有高水准的旅游景区。可以对现有的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楚文化元素,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文创产品方面,结合当下文旅爱好者的喜好,设计出具有淮楚文化内涵且符合现代文化生活需求的产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让武王墩的文物以独特的魅力走进大众视野。
将楚服打造成为淮楚文化的新载体,让我们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出圈,助推文旅产业实现快速扩容。加大对楚文化服装元素的深入研究,楚国服饰文化具有“楚辞”的浪漫情怀和飘逸、流畅的动态之美感,目前市场较火的汉服、马面裙等古装都传承自楚服的特色,山东曹县年度古装产值高达70亿元,所以打造特色楚服并在淮南推广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可以招商引进楚服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企业,打造设计、制作、化妆、拍摄一条龙的完整的楚服产业链,在旅游景区、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推出楚文化服饰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楚文化服饰的魅力。基于楚文化特色,确定重点招商领域,如文化演艺、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民宿酒店、文创产品开发等,通过招商引进相关企业,可以促进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和时尚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淮南等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流量和经济收益。
搭建淮南-荆州-襄阳-淮阳-秭归楚文化友好城市,整合各方资源,共同传承和弘扬楚文化,提升楚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淮南寿县文化节、八公山豆腐文化节结合起来,统一纳入淮南淮楚文化节,丰富文化节的内涵,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通过整合不同城市的楚文化资源,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文旅产业、艺术呈现、文创开发等各种方式,为淮南带来文化流量。加强文创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文创产业的协同发展。可以组织文创企业参加国内外的文化展会、交流活动等,拓展市场渠道,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与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创产业发展格局。
数字赋能对于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助益,通过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让更多的文化元素通过旅游、短视频拍摄、互动演绎的方式表现更加年轻态,更加接地气,所以数字赋能与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楚文化发展研究的良好方式,能够助推淮南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之,淮南的事情淮南人自己做,希望通过淮楚文化的打造,展现我们的淮南自信、树立我们的自豪感,实现淮楚文化与数字赋能接轨,展现我们淮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