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安全从来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政治问题。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多次强调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淮南是农业大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淮南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近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粮食安全呈现产量稳定、质量向好的良好态势。全市粮食生产获得“二十连丰”,全年粮食面积795.68万亩,2023年粮食总产322.44万吨,位居全省前列。“菜篮子”产品生产、稻渔综合种养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个。同时,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八公山”豆腐入选全国“土特产”推荐名录,大豆、沿淮糯稻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淮建西红柿”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我市农产品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合格率达100%。新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100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81.8%,我市为建设江淮粮仓作出杰出贡献。下一步,淮南着力点是:
(一)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快产业深度融合。稳步提升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市,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产业支撑。一要打造供应链。淮南市要大力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积极创建省级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园区,引导农产品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集群集聚效应。结合皖北“四化同步”战略机遇,推动皖北农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农户、科技特派员、社会化服务主体等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认证,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分工合作。积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现代粮食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淮南好粮油”。二要延长产业链。实现现代粮食产业链延伸,发展精深加工,突出农产品增值。产业链建设是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支撑。构建现代粮食产业链,使粮食产业链组织从松散到紧密,从生产为主到销售为主,从单一到综合,从短到长,从小到大,从内到外。适度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扶优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主体,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值。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发展粮食加工,就地就近实现转化增值,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进粮食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实施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三要提升价值链。拓展多功能性,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粮食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推广手机售粮、网上粮店等新业态。强化质量追溯和在线监管,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指挥调度水平。推动粮食产业经济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深入融合,促进农业观光、农耕体验、文化科普等新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我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着力开发近郊农业、田园生态等特色资源,持续推进旅游村、休闲园、主题公园等各类载体建设。2024年上半年,淮南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年营业收入达7.4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3%。
(二)构建现代粮食生产体系,巩固综合生产能力。当前我市中低产田仍占相当比重,良种良法配套不够,产量高、质量优的新品种仍然偏少,资源环境约束紧,建设现代粮食生产体系任重道远。因此:一要夯基础,坚持藏粮于地。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打通农田水利灌溉“最后一公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建设,注重适用性、经济性原则;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降低农业自然风险。二要强农技,坚持藏粮于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发展民族种业,从源头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当前要把“强种”作为强农源头,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三要重生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当前要继续推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部分农产品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严格限制地下水抽取,推行耕地草地河湖休养生息计划,开展污染耕地修复等重大举措,全面贯彻农业生态生产。四要严标准,坚持标准化。粮食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选择,必须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要支持经营主体申请“二品一标”,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三)构建现代粮食经营体系,分享增值收益。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三权分置”,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立体式、复合型现代粮食经营体系。第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下一步要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户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民。第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合作共享。培育规模适度家庭农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第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当前,我市要继续推动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扩面提质增效,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大托管”是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对于促进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提高适度规模经营质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