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重功能。在助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功能。具体而言,就是要聚焦人的社会化层面和精神追求两个维度,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经典名篇的言词语汇,充分发挥以文化人功能,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民族认同功能,推动“两个文明”互相赋能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时代调和功能,推动“两个文明”与时俱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以文化人的功能,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通过优秀的世界观、行为规范、社会关系、思想引导等,将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缺乏社会观念和认知、逐渐成长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熏陶为具有一定社会关系、带有典型时代特色的人。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经典名篇的言词语汇,将已经社会化了的人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引领塑造。如我国传统经典著作《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国志》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论语》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增广贤文》中“千经万典,孝悌为先”、《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表述。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文化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既可引导新时代的人民群众遵循道德、法律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又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精神引导和价值凝聚的功能,推进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快速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全过程融合教育教学,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必将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认同的功能,推动“两个文明”互相赋能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根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魂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共同信仰。如《论语》《中庸》等作品中,记载着诸如“仁、智、勇”等君子人格;《大学》中有“格物致知”的个人修养;《管子》《孟子》等作品中记载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伦理规范、道德准则及处事原则;《周易》讲“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大同”“小康”等天下观;《孟子》《古文尚书》中记载有“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政治观念。正是这些不同角度关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处事方法和精神标杆等的构建,铸就了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因此,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功能,推动“两个文明”互相赋能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其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发展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活力和动力,运用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境界的实践中,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赋能精神文明。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产业的持续性发展,打造纪录片、书籍、影视剧等文化产品,让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更加频繁,实现更大范围的受众覆盖。其二,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民族认同和精神凝聚功能,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广泛凝聚共识、共同汇聚力量。以此,让“两个文明”持续赋能、优势互补,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持久和谐、富有生机地协调发展。
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调和的功能,推动“两个文明”与时俱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和平性、统一性、包容性这五大突出特性,这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调和的功能。依托于五千年中华文明,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丰富的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民族自信的思想元素,蕴藏着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磅礴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盛行,依托于五大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调和功能,能够帮助我们应对这些文化问题,帮助我们思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前途,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理论逻辑和治理实践。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调和新时代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是我国物质文明建设领先于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特征;二是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这就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绵绵精神力量加以调和,弥补“两个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堕距”。另一方面,调和新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数智转型的严峻境遇。当前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在理解和响应人类指令、提升知识获取效率方面表现突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新型数智化技术推动我国精神文明教育融合式、变革式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调和功能可以助推实现数字赋能“两个文明”建设,有效提高“数字韧性”和“数字活力”,释放经济文化领域“数字红利”,帮助防范和治理“数字鸿沟”、“数字弱势群体”等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不断夯实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民族认同、时代调和等多元功能,以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本文系西南科技大学素质类教改专项项目“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美育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3szjg2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