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攻难关

殷 颖

版次:03  2024年12月0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春节视察江西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重建党的组织,进行土地革命,开展工农武装割据、进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逐步开创了新局面。这时,由于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战争暂时停息,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向井冈山根据地连续发动4次“进剿”和3次“会剿”。国民党反动派还在边界各处设立关卡,断绝根据地同外界的一切经济往来,企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冻死在山上。频繁的战斗和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使得井冈山军民的生活异常艰苦。“日常生活压迫,影响中间阶级反水:红区白区对抗,成为两个敌国。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和我们对小资产阶级的处理失当这两个原因,(红区白区)两区几乎完全断绝贸易,食盐、布匹、药材等项日常必需品的缺乏和昂贵,木材、茶、油等农产品不能输出,农民断绝进款,影响及于一般人民。”“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井冈山的冬春两季潮湿寒冷,在零下五六度,战士们没有棉衣棉鞋,穿着单衣迎着寒风去战斗,晚上用稻草打地铺,相互挨着取暖。1928年初,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缴获大量布匹和几架缝衣机,后方留守处负责人按毛泽东指示,在茅坪桃寮村办起了根据地的第一个被服厂。机器缝制的效率比手工提高了十几倍,被服厂的工人干劲十足,军衣、军帽、子弹袋、干粮袋、绑腿带等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由辎重队队长和团部后勤分发给各连队。副团长兼辎重队长范树德回忆说,“打遂川时,大概有6部缝纫机运上了井冈山……我记得,桃寮这个地方比较隐蔽,这几部缝纫机在这里被安装起来了,转动起来了,为我们在井冈山坚持斗争出了力……被服厂的产品,一般是根据需要来配发,按需要的缓急和现有东西的多少分别给下面以不同的补充。”(《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后勤工作》)

1928年10月14日至16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省宁冈茅坪举行。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对此,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领导广大群众采取了一系列自力更生的有效措施,组织妇女耕田队、互助合作组织,兴修农田水利、植树造林,克服了生产资料匮乏的严重困境,既保障了群众基本生活,也解决了部队给养问题。

1928年冬天,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三次“会剿”,前委决定,毛泽东、朱德、陈毅领导军民下山挑粮,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挑粮比赛。每天天不亮出发,天黑尽才能回来,两头见黑。多数战士用箩筐挑,少数干部用口袋背,没有口袋的则索性脱下一条裤子,把裤腿扎紧,满满地灌上两裤腿,搭在肩上,弯腰弓背地爬山路。(《井冈红旗映日红——井冈山革命斗争回忆》)此外,我党还开展了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从老房子的墙根挖土,用土泡的水来熬硝盐。用又苦又涩的硝盐代替食盐,解决缺盐的困难。

边界工农兵政府还在红色区域内成立了竹木委员会,有计划地组织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根据地盛产的竹、木、油、茶等,用此换回药品等紧缺物资,建立赤白贸易线,活跃根据地经济。在敌强我弱的艰苦条件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凭借对共产主义的无限信仰和革命理想的无比坚定,领导井冈山军民共同努力奋斗,克服了敌人经济封锁制造的各种困难,粉碎了敌人的数次进攻,使边界红旗始终不倒,土地革命逐渐深入,民众政权逐渐推广,红军力量逐渐壮大。

1965年5月,72岁高龄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回忆到:“井冈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没有井冈山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胜利真是用生命换来的啊!”“我劝大家,日子过好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党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会指出,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新一轮产业变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出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关联性联动性强等突出特点,有大量全新课题需要解决。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临的风险考验就越复杂。我们更要坚持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遇到问题不绕道、遇到矛盾不退缩,在攻坚克难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促进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