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城乡均衡发展,使得城乡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尤为凸显,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支持环境受到限制。城乡融合是城乡发展模式的新阶段,这一理论框架解释了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因而能够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引。就此,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工作,对乡村振兴的模式创新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为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繁荣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区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城乡一体,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城乡对立和此后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相关理论依托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解释了生产力发展如何牵引城乡关系变化,揭示出城乡变化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中,城市逐渐从农村中脱离出来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而使得城乡融合发展走向新的阶段。城乡发展不均衡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从乡村振兴发展的角度着手,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以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目标。而着眼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推动城乡关系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平稳运行,需要依托于乡村振兴进一步拉动乡村经济发展,从而推进社会整体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立足于城乡融合的理论分析,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消除对立阶段的城乡矛盾,而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城乡的互补融合。城乡关系中,乡村为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食品和工业原材料,也是城市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和蓄水池,承担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任务。而城乡融合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避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影响乡村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城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
广东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有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一直致力于农业产业链的创新与延伸。2023年广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194.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540.7亿元。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多种农产品的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特别是在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领域,广东省已经形成了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水果和蔬菜的深加工不仅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还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精深加工,原料可以转化为果汁、罐头、干果等多种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广东省通过推进农业和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以茶叶为例,除了茶叶的种植,广东省还大力发展茶叶加工、包装、销售等一体化产业,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广东省以“四区一带”的农业发展格局为基础,形成了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通过区域集群化,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重点园区如河源、云浮、茂名等地已成为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的核心区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立足于这一模式,广东省得以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帮助农村经济活动转向第一产业基础上完整、完备的农业全产业链。对于农产品加工而言,延伸产业链能够在清洗、分拣等初级处理基础上拓展烘干、储存、分级、分割、保鲜、鲜切、预冷、包装、干制、熟制、腌制等更为多样化的精加工产业链。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使得农民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产业规模化引导模式
农业产业链延伸发展的基础上,乡村振兴发展也需要更多地聚焦于规模化主导产业,通过选取聚集度较高、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满足居民需要的特色产业发展,保障城乡经济互补发展,从而助力于乡村振兴。
广东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聚焦于乡村经济发展中的规模化主导产业,从而融合了创新链条,打造了拥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创新联合体。与此同时,对于规模化产业,其使用产业标准化等方式保障风险可控,支持新技术引进,并推动精细化综合加工的全面发展。规模化产品精加工与深加工业态都提升了农产品的升值空间,并使得传统农产品生产中的副产物能够得到再利用,避免环境污染的同时改善了经济效益。此类规模化生产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并搭建体系化的物流网络,从而保障农产品产地市场和区域物流中心、直销配送相结合。由此,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参与到农业供应链体系中,大型龙头企业可以进一步拉动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发展。具体而言,龙头企业承担了较多的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因而能够带动更为广泛的家庭农场和个人种植户、养殖户参与到产业整体发展中,并承担产业协会、电商平台、供应链融资机构等经营主体职能,协助形成农商互联、产销衔接的发展模式。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发展中,文旅产业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文化旅游行业的投资规模有限,资金回流周期较短,且对自然禀赋与制造业基础的要求相对较低,无显著环境污染,因而更适应于靠近城市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广东省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资源丰富,高水平的城镇化率有力支持了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前景。目前,广东省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2个,大湾区有着8000万常住人口规模,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为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持。
广东省的乡村振兴发展中,生态农业和自然村落环境基础上的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特色农业、少数民族特色居住区、古镇古村与古驿道等发展相关文旅产业成绩斐然。四会市的桔子小镇通过“公司+村集体+社员”的模式,将沙糖桔种植与农业观光、农耕体验、温泉度假等多功能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年接待游客人数已超过10万。类似的例子还包括绿樱庄园、铁坑村等,这些乡村通过特色产业如花卉种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成功地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亮点。多样化的支持策略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而文旅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创新模式也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得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增收,推动了城乡收入水平均衡发展。
乡村治理现代化模式
乡村振兴发展中,社会环境和制度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这一独特模式的过程中,考察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乡村制度建设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与城市的显著差异,只有补足短板才能够有效支持社会整体发展,实现农村基层民主、保障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从而形成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创新成果。
广东省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通过内部信息共享和村民广泛参与等方式,保障基层民主的有效落实,从而使得乡村发展能够获得村民的充分支持。通过出台相关条例规范,广东省得以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广大村民能够通过村民会议、村务监督等形式实际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之中,从而不断提高村民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断巩固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
广东省还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努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如搭建村务信息平台、推广电子政务服务等。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村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通过智慧赋能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模式也促进了乡村制度建设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从而为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力推动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发展。
(作者单位系中共肇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