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肝症状表现
1.急性乙肝症状
急性乙肝早期可能会出现黄疸、腹胀、腹泻等症状。当症状较重时,会伴有倦怠无力、头痛等表现。少数患者会有食欲不振、低烧、失眠多梦、厌油症状。同时,急性乙肝造成的损害主要靶器官是肝脏,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可引起发热,体温一般在38度左右,很少有高热现象,发热可持续3-5天,一些发热的患者还伴随有食欲下降、全身不适等症状。由于乙肝病毒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导致肝功能下降,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症状,症状轻微的只表现为不爱活动,严重时甚至可表现为卧床不起。急性乙肝的患者经常有肝区疼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胀痛、钝痛,也有一些表现为针刺样疼痛。疼痛在活动时比较剧烈,一些患者还会有尿液发黄的症状,且症状逐渐加深,之后可出现皮肤、巩膜发黄的症状。
2.慢性乙肝症状
慢性乙肝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可反复出现厌食油腻、睡眠欠佳、头晕、乏力等症状。后期会有稀便、尿黄、肝掌、蜘蛛痣、脾脏肿大等表现,且部分患者会伴有轻度发热。慢性乙肝患者机体在长期对乙肝病毒进行免疫清除时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当出现蜘蛛痣时,一般出现在患者的前胸部、腹部或者后背,呈淡红色,类似蜘蛛,用棉签向下挤压,则会消失,松手后复原。蜘蛛痣的出现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由于肝脏长期受到乙肝病毒的侵害,导致肝细胞损伤和死亡,从而降低了肝功能,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随之下降,从而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肝硬化患者除了有蜘蛛痣的表现外,还会出现肝功能减退,比如食欲不振,黄疸,面色灰暗,甚至有肝腹水的形成。
二、乙肝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乙肝的一般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足够的休息至关重要。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减轻肝脏负担。其次,合理饮食及营养对于乙肝患者的康复也起着重要作用。应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调节心理状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乙肝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可能会面临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等。因此,患者应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还应避免饮酒和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
2.药物治疗
(1)抗病毒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核苷(酸)类似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发挥治疗作用。常见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等。这类药物适用于已经出现明显肝损伤,病毒复制活跃的患者。多种抗病毒药物均可抑制HBV复制,减轻肝功能损伤,并延缓慢乙肝进展,但均无法彻底治愈慢性乙肝。
干扰素类: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通过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抗病毒反应,抑制病毒的繁殖。干扰素类药物适用于年轻、肝损伤较轻、肝功能尚未完全受损的患者。常用的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属于长效制剂,主要用于青少年患者、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每周注射一次,降低肝硬化的发病率。
(2)抗肝纤维化治疗
目前,并没有特异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肝脏的纤维化。因此,抗纤维化治疗主要还是通过阻断病因进行阻滞和减缓肝纤维化进展。常见的抗肝纤维化药物有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等。此外,保肝类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在不同程度上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抗病毒类药物如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肝纤维化进展。
三、乙肝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
乙肝的“母婴传播”是指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妊娠和分娩的过程中,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传播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途径。
(1)宫内传播:胎盘的屏障作用较弱,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孕妇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发生在产前,孩子可能吞噬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母体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大便等,从而引起感染。虽然这种情况发生非常少,但是一旦发生,难以预防。
(2)产时传播:这是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分娩时,母亲的血液或羊水等接触到新生儿,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孩子。分娩时,子宫的强有力收缩,可能将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挤压到孩子体内,导致孩子感染乙肝病毒。多和胎儿分娩过程中和产道的摩擦有关,或者是胎儿吞咽羊水及产道分泌物所致。
(3)产后传播:哺乳或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也有可能传播乙肝病毒,不过目前我国实行全部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产后传播所导致的感染已大大降低。母婴传播对应的方法是进行免疫阻断,即在孩子出生后尽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在孕妇妊娠后三个月如果乙肝的病毒量很高,可口服抗病毒药物降低病毒,这样传染的风险也会相应的下降。如果做好免疫阻断,阻断率一般在98%以上,从而保障乙肝妈妈基本上可以生一个健康的宝宝。
2.血液传播
乙肝的血液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可以通过孕妇的血液、分泌物和胎盘,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
(2)血液直接接触传播:接触到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浆、血清或血制品,例如注射器、手术器械、血液透析、输血等,会导致传播。现在输血前血液经过严格的筛选,通过输血和血制品的传播比例大大下降。因一次性物品的广泛应用,所以通过手术这种方式传播的可能性也极低。但对于静脉吸毒的人群,通过血液传播乙肝的可能性非常大。
(3)性传播:性传播也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包括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性行为和同性之间的性行为。
(4)皮肤或黏膜接触传播:由于乙肝病毒在体液和分泌物中存在,当非感染者和感染者的黏膜或皮肤直接接触,例如口吻和握手等,也会导致传播,不过这种传播的几率相对较小。
(5)捐献器官传播: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捐献病毒带菌者的器官和组织传播给受体。
总的来说,乙肝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乙肝,就要注重保护自己的皮肤和黏膜,避免接触有污染的血液和体液。同时,使用安全、卫生的采血和注射器具,以及正确使用安全套,也能有效避免乙肝的传播。
(作者单位系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