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紧紧围绕“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倾力服务“三农”——

田间“坐诊”开良方

安徽日报记者 柏 松

版次:01  2024年11月28日

《安徽日报》11月27日8版头条报道

“小麦种植为什么要施底肥?底肥怎么施最科学?施多少最合理?”近日,淮南市科技特派员、凤台县农广校负责人鲍继龙来到该县钱庙乡陈圩村,现场指导田间管理。

连日来,凤台县240余名科技特派员忙碌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咨询和指导,保障技术供给不断档。

2024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5周年。淮南市紧紧围绕“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坚持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倾力服务“三农”,支持农户增加科技含量,多种粮、种好粮,促进乡村振兴。

挖掘新产能,农田变良田

“小麦要科学施用拔节肥、不施返青肥,科学预防灾害……”近日,淮南市谢家集区科技特派员张科新来到杨公镇前瓦村,为村民开展小麦种植培训。

“每到关键生产节点及病虫害发生期,张科新都会将追肥方案和病虫害防治办法发到我的手机微信上,并指导我开展田间管理。仅今年以来,他就对我进行了20多次技术指导。”种粮大户宗河告诉记者。

淮南市以乡镇为单元,制定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生产“大托管”工作方案,根据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和农作物生长规律,分小组逐村开展帮扶活动。同时,坚持动态调整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对“一对一”服务行政村成效明显的科技特派员继续选聘,确保科技特派员的专业和服务能力与行政村的发展需求匹配更加精准。

“这水稻插秧机又快又好,栽得直,密度适当,还省时省力,按照我多年的经验来看,亩产能达到1500斤左右。”在淮南市潘集区芦集镇,科技特派员来到田头现场指导,淮南市富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文侠对眼前的农机赞不绝口。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科技特派员指导到田头,为农业种植“把脉”开“良方”。芦集镇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种植户运用水稻机插秧技术,实现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让更多“望天田”变成“技术田”。

“为扩大科技特派员的服务面,我们坚持以服务好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全面推进服务行政村大宗农作物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淮南市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科科长胡明飞告诉记者,今年1月至10月,该市科技特派员共深入行政村、社区开展服务1.7万次,到农业企业开展服务1571次。

培育新产业,迸发新动力

“真心感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各位老师,要不是他们,我的羊就全没了!”回忆起科技特派员的帮助,寿县双桥镇养殖户张辉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张辉养的50头湖羊突然发病,不到3天就死了10多头。寿县湖羊养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姚尚奎获悉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确定病因是羊痘病毒后,采取了隔离、消毒、紧急防疫等措施,剩下的湖羊逐渐康复。

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带动下,双桥镇新增湖羊养殖户30户、养殖场2家;湖羊存栏量增加1000余头,秸秆利用面积达到7000亩,提供工作岗位60个。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