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处有微光

——读辽京的《有人跳舞》有感

版次:03  2024年11月27日

王斌泉

《有人跳舞》是作家辽京的第三部作品集,在这部汇集2019-2022年十三篇短篇小说集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偶然和无序,那些微不足道却又不容忽视的东西,看见了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人和情感,那些说不出口的孤独与困惑。这些关乎时间、空间和人性的叙事,有困境,有荒诞,有闪亮。

开篇小说以动物视角的叙事开篇,末篇以机器人的反复与对抗收尾。整部小说没有统一、确凿的主题,每一篇都是现实的一片滤镜,如作者所说,生活是任性的、偶然的、会旁逸斜出,朝着不可知的方向飞驰而去。十三篇小说描述了不同的生活。《名字》:猫视角里的三个家庭五代女性不同生活境遇;《吮吸》:哺乳期的妈妈飞机上一次短暂失神;《倾听》:船舱内隔壁房间女性间的私密倾诉;《暴雨内涝》:失业的男房客暴雨中臆想的谋杀事件;《雪球》:一只白色长毛猫串接少男少女的私恋记忆;《门外》:中年男人现实中的尴尬婚恋;《无处可住》:孤独的洗车工老陈和他无处可去的狗;《张口结舌》:长大的女孩,面对奶奶去世后的孤僻世界;《星期六》:照顾智障哥哥的弟弟现实中的恋情备忘录;《娃娃》:早慧少女计划离家出走,意外死亡的前前后后;《有人跳舞》:在琴行上课的男孩面对广场舞的纷扰;《好男孩》:五个男生因为某次失窃事件友谊分化;《前夜》:攻击人类的机器人开启自我觉醒之路。

小说大多带着作者的生活体察和个人体验,寻找的主题是人在时间中的命运。这个时间放到个体身上,这个时间是变成个体的时间。每个人对时间的快慢流逝感受不一样,时间不一定是线性流动的,同在时间里,人物像条鱼一样游泳,形成不一样的风景。主人公大多是社会上不太主流的人群,自由职业者、洗车工人、年轻失业者等等,他们也试图对外找到联系,但关系是脆弱的,一碰就碎。比如在《门外》这篇小说中,父亲想要发生一段新的恋情,但中年人的境况就是如此,他已经被时间放弃了,挣扎了一下,最终还是放弃。

无疑,小说中的情绪是作者个人的,她想要表达那些失落的情绪,通过一些画面、几个情节或者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最后形成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她有着女性特有的敏锐触觉,叙事之中常常不经意闪现人物微妙的思绪及心理颤动,像她喜爱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细腻而准确”表达出人类情感中的隐秘角落和那些转瞬即逝的时刻。小说中,人的内心总有不可测的幽微时刻,得到或失去,计较和衡量,这些同样可以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深切感受到。

作者是属于天生有小说语感的人,直觉敏锐,行文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比喻,让人击节称叹。“敲门的声音变得那么急促,像一串强烈的惊叹号”;“那些温存的夜晚像一摞圆润的白瓷盘子,洗得干干净净,闪闪发光,整齐地码在桃子的记忆中”;“天空充满了暗红色的光,像一只巨大的灯泡,夕阳就是寿命将尽的灯芯,马上就要熄掉了”;“那个字吐不出来,是熄了火的火车头,带着一串车厢停在荒凉的夜半郊野。过去说不出的现在还是说不出。”

门罗说,小说不是一条道路,更像一所房子。小说家擎着烛台,拾级而下。读者只能遥远地看到一道微光。循着这道光,由无数细节构成的乱线中,发现一个线头,把它慢慢地扯出来,这个线头可能是一个人、一句话、一个问题或者一种处境,读辽京小说就是如此。

故事不是逃避之地,而是一道长长的楼梯,通往更深处的现实。作者让现实这块蛋糕在残酷的内核外面涂上了一层奶油,行文有着日常生活的稀松和柔软的质感。大多数让人唏嘘的故事和人都在普通的日子里被时间不带痕迹地带走。无论有多少愤怒、失望和不甘,也就像火柴棒似的微光一闪。

每篇小说中,都会有一些温馨或光明的时刻,都是小的,片刻的,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像是一束光,作者想要照到那些不太光明的内心角落。因此,这本书的扉页上,作者写了五个字:尽处有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