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病与眼内其他组织的关联与相互影响

代雅男

版次:A03  2024年11月26日

一、晶状体病的种类

1.白内障

白内障作为最常见的晶状体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原因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而导致白内障。体内因素如衰老、炎症、糖尿病等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可能影响晶状体的组织结构,干扰正常代谢,使晶状体混浊。体外因素如电离辐射、微波辐射、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等药物也可能引发白内障。其主要症状为视物模糊、视力进行性减退、复视、畏光、眩光、视物发暗等。据统计,在老年人群中,白内障的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也逐渐增加。

2.晶状体脱位或移位

晶状体脱位或移位是由于晶状体的位置异常,可导致视力模糊、复视等症状。这种疾病与遗传性因素以及外伤导致的悬韧带部分或者全部断裂有关。先天性晶状体脱位可能与全身综合征有关,例如马凡氏(Marfan)综合征、Marchesani综合征以及高胱氨酸尿症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眼胀、眼痛等眼压升高的症状,还可能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如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球变大、眼球震颤、弱视、斜视、脉络膜缺损、黄斑缺损或者视网膜疾病等。

3.晶状体异位

晶状体异位是指晶状体离开正常位置,进入前房或玻璃体腔内。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视力不同程度下降,如堵塞房角可能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表现。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通常有先天性悬韧带发育不良或松弛无力,如马方综合征、眼部外伤导致、眼内炎症、巩膜葡萄肿或眼球扩张。晶状体不全脱位表现为前房深浅不均,可在瞳孔区内见到晶状体边缘,病人可有复视现象。晶状体全脱位又可分为前脱位与后脱位两种,在前房内可见如油滴状的透明晶状体,前房略显加深;后脱位是指晶状体向后落入玻璃体内,此时可见前房变深、虹膜震颤。

4.晶状体混浊

晶状体混浊是指晶状体内出现不透明物质,可导致视力下降。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老化、外伤、炎症等。当晶状体混浊程度较轻时,可能对视力影响较小,但随着混浊程度的加重,视力会逐渐下降。

5.晶状体先天异常

晶状体先天异常主要包括先天性无晶状体、晶状体形成不全、球形晶状体、圆锥形晶状体、晶状体切迹样缺损、晶状体脐样缺损等。先天性无晶状体在胚胎时期没有形成晶状体,可能伴有眼其他组织的异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佩戴框架眼镜。晶状体形成不全是胎儿眼部发育异常所致,可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提高视力。先天性白内障是出生时或出生后第一年内发生的晶状体混浊,可为家族性的和散发的,混浊非常明显者应尽早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最迟不超过六个月。晶状体的位置异常一般出生时晶状体就不在正常的位置。

二、晶状体病的症状

1.视力模糊

晶状体病变常常导致视力模糊。这是因为晶状体作为眼睛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变会影响光线的正常折射和聚焦,使得视网膜上的成像不清晰。无论是白内障、晶状体脱位、晶状体混浊还是晶状体先天异常等疾病,都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例如,白内障患者由于晶状体老化或受损导致蛋白质变性和混浊,光线无法顺利通过晶状体到达视网膜,从而引起视力模糊。这种视力模糊可能逐渐加重,从最初的轻微视物不清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视力下降或失明

晶状体病变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以晶状体结晶病为例,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内部的蛋白质逐渐凝聚形成结晶体。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病情会进一步发展,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失明。此外,晶状体脱位如果延误治疗,引起并发症,如晶状体脱落到玻璃体或者晶状体脱位破碎导致晶状体蛋白引起眼球内的炎症、引起青光眼、导致前节的虹膜睫状体炎、瞳孔粘连等,也可导致失明。尤其是引起青光眼后,延误治疗时,长期的高眼压可导致视神经萎缩,手术治疗也难以恢复。

3.眩光感

晶状体病变可能会产生眩光感。白内障患者由于晶状体内部发生不均匀混浊,当一束平行光照到不均匀的混浊晶状体中,光线在混浊的位置发生不规则的折射,从而出现光漫散反射到眼球里,照射到视网膜的不同位置,患者就会产生眩光感。这种眩光感会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看东西时觉得非常难受,容易产生视疲劳,怕光,甚至有些人出门时会觉得正常光线非常刺眼,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三、晶状体病的治疗方法

1.药物保守治疗

在晶状体病的早期阶段,当出现轻微混浊且视力未受到明显影响时,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但如果患者希望采取一些措施来延缓病情的发展,可以考虑使用药物保守治疗。

吡诺克辛滴眼液是一种常用于早期晶状体病的药物,尤其对早期老年性白内障、轻度糖尿病型白内障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吡诺克辛钠可以阻止多元糖醇,减少晶状体的混浊,改善晶状体功效。一般每日滴入结膜囊内3至4次,一次1至2滴,具体需遵医嘱使用。此外,对于年龄因素导致的晶状体轻微混浊,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如果是白内障造成的晶状体轻微混浊,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吡诺克辛滴眼液、法可林滴眼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E等改善晶状体代谢的药物来缓解症状,这些营养类药物可以很好地改善晶状体的营养障碍。另外,清肝明目的中成药如杞菊地黄丸、石斛明目丸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局部物理治疗

除了药物保守治疗外,局部物理治疗也可以作为晶状体病的辅助治疗方法。

配合局部穴位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延缓晶体混浊程度。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眼部的气血流通,促进晶状体的代谢和修复。此外,物理热敷也是一种常用的局部物理治疗方法。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晶状体的营养供应,缓解晶状体的混浊。患者可以使用干净的热毛巾敷在眼部,每次热敷时间约为15至20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3.手术治疗

当晶状体病发展到重度混浊,造成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导致眼底视网膜继发性病变、诱发青光眼等情况时,手术治疗通常是最佳选择。

(作者单位系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