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曾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要求。近年来,中高考改革持续推进,“赢语文者赢学习,赢阅读者赢语文”的共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阅读教育受到广大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建设阅览室,开设阅读课,一时间火热进行。特别是寒暑假,有的学校甚至列出长长的“必读书目”,要求学生每天阅读打卡,可谓煞费苦心。诚然,重视阅读教育是顺应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但这些所谓的“必读书目”却明显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坦率地说,若从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的角度来看,阅读教育不妨从“闲书”入手。
“闲书”更能促进孩子阅读兴趣的养成。何谓“闲书”?就是基于自身兴趣而自主选择阅读的书籍。这些书籍可能与孩子当前学业并无直接关联,却能于潜移默化之中激发阅读兴趣,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可以说,“闲书”不“闲”。
阅读的惯常目的在于开阔视野、丰富心灵、启发心智,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对于孩子来说,但凡对其成长有益的事,都应先重视兴趣的培养,而阅读兴趣的培养,最根本的莫过于由“让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比如,孩子对航模、军事、悬疑等方面的书籍感兴趣,教师和家长就不能因为此类书籍与学习无关就严令制止,而应积极支持。如若不然,无疑是对其阅读兴趣的扼杀。同样,如果过度强调以布置作业的形式强硬地要求学生读什么,这种高压态势下进行的阅读教育,不仅会加剧孩子的课业负担,甚至会引发对阅读的抵触情绪,进而使阅读教育走向“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尴尬境地。
“闲书”更能激发孩子持久的求知欲。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般来说,阅读的门槛较低,是最便捷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说,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是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事实上无论是阅读还是学习,其形式和目的都不应仅仅局限于几本教材和几张考试卷,更为持续的求知意识的萌生,往往都是建立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不会影响成绩,相反它还能促进学习。”相对于和孩子学业紧密相关的各种书籍而言,“闲书”往往被无情地打上“无用之书”的标签,事实上却是进入了认识的误区。本质上说,读“闲书”就是要随心随性,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花鸟鱼虫,无所不可读。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的阅读,实际却于潜移默化之中悄悄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激发其求知欲。因此关于孩子读“闲书”的不必要的担忧完全可以打消,很难想象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会有很严重的厌学情绪。相反,鼓励孩子在阅读“闲书”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启发思考,进而培养分析问题和再现个性观点的能力,应得到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支持。因为,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打开孩子求知的天性,为其终身发展赋能。
“闲书”更能助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客观上说,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面临着学习压力大的问题,“解压教育”一度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缓解压力的科学方法有很多,转移注意力是最简单适用的一条。而且,相比较通过看电影、旅游、钓鱼等形式转移注意力,阅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无疑是最容易实现的。
北京大学贺桂梅教授说:“书可以承担起精神重担,阅读可以有效缓解压力。”“闲书”因为打破了来自学校和家庭的重重限制,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为其搭建起一片自由徜徉的文字天地,自然能使其将紧张的神经调节到放松状态,进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持续稳定的情绪,有益孩子身心健康。
总言之,落实阅读教育,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对孩子读“闲书”的偏见认识。当然,鼓励孩子读“闲书”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和家长应加强基本的把关,原则上只要是合法合规、积极向上的出版物,都可尽可能地将选择权还给孩子,以促进其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