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村党支部书记李明上任后不到一周,决定自己掏钱带着部分村民们去旅游。
李明大学毕业后,先在县政府担任县长秘书,后下派到沅水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沅水村二百多户,人口将近两千人,以朱、李、张、王四大家族为主,还有赵、钱、武、孙七八个姓氏。
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前,李明听村干部说,这个村不好管理,村民们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甚至打架。尤其是朱、李、张、王四大家族,他们之间没少发生矛盾,打架是常事,这四大家族仗着户门大、人口多,欺负其他姓氏的人更是家常便饭,那些被欺负的人家都选择忍气吞声,又不是什么大事,镇派出所也不便插手,几个村干部为了这些小事,忙得焦头烂额。
前年夏季,武奎十岁的儿子武小虎到李亮西瓜地里偷摘了一个西瓜,还没跑出西瓜地就被李亮逮住。李亮先是让武小虎到他的地里干了一下午活儿,李亮除草,武小虎在后面捡草,干完活儿又把武小亮送到村党支部,说武小虎偷他的西瓜,必须送到镇派出所关几天。村干部劝李亮:“你让武小虎干了一下午的活儿,他还是个孩子,偷了你一个西瓜,这算多大的事,有必要送到镇派出所吗?”李亮一本正经地说:“年龄小不是借口,关键是他这种行为属于偷盗,我这是替他的家长教育他,必须送到派出所关几天。”后经村干部多次调解,武小虎才免遭一难,但是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
去年冬季,朱武家的鸡到村民赵军家麦田里啄了几口麦苗,赵军发现后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头朝鸡砸去。赵军本想吓唬一下那只鸡,没想到一下砸中鸡头,鸡当场丧命。这一幕恰好被朱武看见,朱武恼了,非拉着赵军给鸡跪下磕头。赵军解释说只想吓唬一下那只鸡,谁知砸到鸡头,鸡才死的。无论赵军怎么解释,朱武就是不罢休,他说自己的鸡啄了赵军的麦苗,可以赔偿赵军一蛇皮口袋小麦,但是赵军必须给鸡下跪。后来,经村干部多次调解,赵军最终赔偿朱武一百块钱,才息事宁人。
像这种事,在沅水村屡见不鲜、举不胜举。还有一些人因为宅基地、田地分界等等问题大打出手的事情,每年都有十多起,这让村干部们很头疼。
谁也没有想到,李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竟然决定自己掏钱,邀请村里一些难缠的人到外地旅游两天,这次旅游的人共有36人。在旅游的大巴车上,村民李亮笑着问李明:“李书记,你这次邀请我们去旅游,到底去哪儿?真不让我们掏钱吗?”
李明笑了:“放心吧,我说不让你们掏钱,就绝不让你们掏,这两天你们只管好好玩。但是,旅游期间如果你们买东西,那就得自己掏钱了,这个我不会出钱的。”
村民朱武激动地说:“李书记,我长这么大还没出去旅游呢,这次到外面可得好好玩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吧?”
李明哈哈大笑:“那当然了,你真在外面待时间长了,就不想回来了。我告诉你们,咱们现在是一个团体,到外面可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跟人家闹矛盾,谁要是给我惹事,下次再旅游就不让谁去了。”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奔驰,大巴车驶进了安徽桐城。这个时候,导游开始介绍这次旅游目的地——六尺巷。六尺巷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文城西路,东起西后街,全长100米,均由鹅卵石铺就。该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因张英与邻居吴氏互让而形成。
下车后,村民们跟着导游走进了六尺巷。导游开始介绍六尺巷的来历: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条巷子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巷道,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体现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传统美德。
村民们一边走,一边静静地听着导游的介绍。不少人还掏出手机,不停地拍照、录视频。李明笑着说:“大家可以把拍的照片和视频发到咱们村便民服务微信群里,让全村的老少爷们也听听六尺巷的来历。”
说来也怪,这次旅游后,沅水村再也没有发生过因鸡毛蒜皮之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