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犹如和煦春风,吹遍安徽大地,不仅给我市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五大攻坚行动”注入新动力,而且,也为我市加快建设动能强劲的“科技强市”指明新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的淮南,正处于砥砺奋进、厚积薄发、经济回升向好持续巩固增强、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看,加快推进“科技强市”,正当其时。
一、得“天时”之利
近年来,我市把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考察安徽的历次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提出“七个强市”战略。并把奋力推进“科技强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淮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作为我市“七个强市”战略的重要任务。
“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国家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先后推出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赋能举措,这就为我市以“科技强市”为引擎,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期。淮南“科技强市”正得“天时”之利:市委、市政府宏观把握微观调控,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这些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的覆盖,使我市“左右逢源”不断提升城市科技创新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能级,一举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洪流。
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机遇,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淮南转型发展大会为交流平台,加强与沪苏浙城市、尤其是上海市闵行区结对合作。2021年12月18日,在首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上,签署了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2月18日,在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上,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正式揭牌。2022年、2023年连续2年围绕园区共建、产业合作、民生共享等方面制定闵淮结对合作帮扶年度事项清单,闵淮牵手,实现闵淮合作新提升。
我市全面落实《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果断打破常规,赋予淮南经开区、淮南高新区、淮南煤化工园区更多管理自主权,快速推进,着力将这些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二、得“地利”之便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重要讲话精神,我市奋力推进“科技强市”,有“五大优势”彰显淮南“地利”之便。
其一区位交通优势。淮南地处长三角腹地,安徽地理几何中心,是淮河流域唯一拥有淮河和江淮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城市。与新桥国际机场毗邻,拥有7条高速(含在建)、2条高铁、4条普铁、40余条铁路专用线,淮南“铁海联运”(宁波方向)班列开通,正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初步形成公铁水空一体化交通格局,这就为淮南集聚科技创新产业提供高效区位交通便利。
其二基础雄厚优势。我市上个世纪90年代就作出“科技兴市”重大决定,先后8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2014年6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吹响能源城创新转型的冲锋号。2015年6月,我市位居全省首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行列。“十四五”期间,我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分别达313家和474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95.6%和464%;“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9家,市级创新平台65家,初步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涵盖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试验发展的全阶段,贯穿创新链和产业链全链条;出台《“安理智谷”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高标准建设“安理智谷”,目标淮南产业发展方向,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等,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焦地。
其三能源支撑优势。淮南是皖电东送的主战场,拥有12对大型矿井,6家大型火力发电企业,素有“华东工业粮仓”“安徽工业重镇”美誉。目前,淮南已累计向长三角输送电力4000多亿千瓦时,有效保障了长三角地区的能源需求。
其四新能源空间优势。淮南以建设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为目标,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大力发展光伏、氢能、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构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把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在实处。
其五合肥都市圈优势。合淮地域相接,我市积极与合肥携手推动“合淮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把合肥的优势与淮南的特色结合到最优、发挥到最好。共同编制《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年)》,共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重点布局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拓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三、得“人和”之优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曾勉励说,安徽作为科技大省,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科技强市”在于“乘众智,用众力”。2021年我市掀起“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比科技创新,看我们的发展动力强不强等“六比六看”;要求破除对中心城市虹吸的埋怨情绪,树立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合作意识等“五破五立”;强调争创建一流队伍,推动作风大转变,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等“四个一流”。经过思想洗礼的广大干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今天的淮南,正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人心思进”奋起直追,“人心思干”迎头赶上。这种知耻后勇的“人和”之优,把我市“科技强市”推上一个崭新起点,使外界对淮南的展望和预期又有了新期待。
在解放思想的同时,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兴淮工程。出台人才强市20条和《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合作工作方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响“淮才可遇”品牌。以我市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创新平台,鼎力支持在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大力引进领军人才;面向企业实施研究生培养“三千工程”,出台选树“淮南工匠”实施意见;“筑巢引凤”打造“安理智谷”,“招才引智高校行”等活动,推进在淮高校、职业院校与淮南七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深化与中科大、合工大、中电科八所等战略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携手打造新能源先进制造基地、环保产业基地。
中国古代哲学的品格,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淮南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推进“科技强市”建设,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