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孙 萌

版次:A03  2024年11月15日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将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文化自信作为党的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石,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构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繁荣发展。

一、文化自信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的内在联系

文化自信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同向而行。在新时代征程中,文化自信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并肩同行,共同构筑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首先,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坚持正确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以回应时代和人民之问。其次,两者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文化自信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自豪与认同,不断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汲取着智慧与力量,塑造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也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更加贴近人民、服务人民的方式开展工作,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接地气、聚民心。

文化自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的根基所在。文化自信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提供着精神引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一方面,文化自信能够凝聚思想共识,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其思想共鸣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文化自信作为联结古今的精神桥梁,能够让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并真正认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并在文化层面上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不断推动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创新发展。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全要素、全方位、立体化的价值认同,强化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的全面自信,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增添新动力。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影响着文化自信的前进方向,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幸福。首先,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是稳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石、确保文化自信沿着正确航向前行的关键。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确保文化发展始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文化自信注入不竭的理论源泉与实践动力。其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可为文化自信提供发展保障。面对全球文化交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成为了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固防线。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不仅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内部支撑,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有效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以文化自信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实践路径

增强文化软实力,筑牢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力。其一,要确保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要以文化产品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获得全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尊重。其二,要积极倡导并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应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挑战。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强调平等对话、公平正义等普适性价值,以此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展现中国价值理念的独特魅力与全球意义,从而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引领国际社会对话与合作的新风尚。

丰富文化话语表达,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吸引力。其一,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在话语表达上,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典故、谚语,以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语言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用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思想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结合既打破了传统话语的抽象性,又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生动具体,易于被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其二,借助媒体平台,融合网络话语与文化话语。鼓励网络文化创作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以更加新颖、活泼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话语内容的优化,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吸引更多网络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在网络空间凝聚起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传播中国价值理念,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力。其一,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构建既具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潮流的话语体系,不断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并吸收借鉴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化解文明冲突,降低意识形态传播阻力,强化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力,赢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与支持。其二,打造“一带一路”平台,优化中国价值的传播路径。借助共建活动、文化交流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展示中国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传统友谊,为中国价值的传播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作者单位系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