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罗嘉琪

版次:A03  2024年11月15日

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依托,从民族文化的内容宽度、时代向度、理论高度、功能效度出发,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当前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宽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有如竹简、书籍等传统文学著作文本载体,有书法、绘画、雕塑、石窟、寺庙、壁画等多样文化载体,有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也有包含各种民俗元素的民间传统活动。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宽度,不仅要关注中华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学作品,还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发掘它们承载的文化和历史。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宝鸡市考察时强调:“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要让历史文化说话,让历史场景重现,将这些历史文物和遗迹承载的故事通过现代化的书刊、音像制品等在群众中传播,在世界上传播。二是关注中华民间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和传播它们记录和表达的精神和文化内核。如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农耕文化,榫卯技术蕴含的建筑文化,吹糖人、捏泥人、打铁花等蕴含的民间文化等内容。研究这些传统元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特质和文化技艺,可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宽度,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提供更宽阔的视野,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瞄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向度。文化具有提供社会道德规范、塑造社会价值理念等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瞄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向度,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体现应有的时代特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微观的个人修养到中观的家庭修睦再到宏观的治理国家三个层次的层层递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之“家国情怀”的生成逻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传统文化思想则是对家国情怀的延续和践行。这些均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讲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具有高度契合性。在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理念、民俗文化元素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理念、时代元素融合,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的现实需求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和自我价值实现。而文化是人民提升精神文明程度、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和依托。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时,要关照人民对文化作品、文化服务的真正需求,在创作影视作品、综艺节目、文创艺术品时,要对接人民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提升需求,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人民现实需求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高度。理论源自生活实践,科学的理论可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也可促进理论提升高度。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高度,将科学的理论融入文化产业发展,让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文化传播介质在普通生活中影响人民,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程度,真正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人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眼光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中,并以此为指导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从而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向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出了新时代特有的精神内核、价值追求,而这些均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六个方面溯源。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丰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衔接,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进而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赋能。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效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发挥出时代功能,才能重新焕发耀眼光彩。在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效度方面,文化产业大有可为。一方面,文化产业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当前很多博物馆借用全息影像、VR、MR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虚拟触摸、沉浸式体验,重现了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让人们可以跨越时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此外,文化产品的创新手段如数字阅读、数字观看、数字IP形象等数字潮品均以现代审美拓展着文化的表现力,同时还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许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别出新意、推陈出新,如中华诗词大会、少年中国说、国宝档案,还有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动漫、游戏等等,这些针对不同受众的文化节目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亲和力,大大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度,进而影响着人民的价值观塑造、精神文明发展、自我价值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宽度、瞄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向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高度、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效度,可以有效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从而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系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