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张祥庭

版次:A03  2024年11月15日

发展特色产业是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特色产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仍面临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不高、品牌效应弱等问题。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发展特色产业,就是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生产方式、提升科技水平,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更重要的是推动农业实现优质优价。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品牌农业,引导农民践行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附加值,将大幅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销对接能力。

助力农民就业增收。发展特色产业,既能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又能通过产业链延伸,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就业增收开辟了广阔空间。一方面,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可吸纳当地农民就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催生了大量返乡创业机会,通过政策扶持和创业培训,农民工返乡创办特色产业项目,可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不仅能有效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且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各类要素向农村集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展特色产业是一场振兴乡村的深刻变革,特色产业的快速崛起,可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也可让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到农村休闲度假、投资兴业,进一步激活沉睡的农村资源资产,盘活乡村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动力和活力。

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产业规模偏小。当前,大部分特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产值不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造成产业规模偏小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基础薄弱,很多特色产业仍以分散生产、小规模经营为主,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产业融合不够。部分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业间联系不紧密,农业、文旅、康养的融合深度不够,“1+1<2”现象较为普遍。以乡村旅游为例,很多地方简单搞农家乐,缺乏产业支撑,同质化严重,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而产业融合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品牌建设滞后。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但目前,不少地方重生产、轻营销,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营销推广。品牌建设滞后制约了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这一问题的出现与特色产业定位不准、特色不鲜明有较大关系。

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科学对策

科学规划引领。科学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是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具体而言,要立足资源禀赋,找准特色产业发展定位;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比较优势;要精准施策,坚持市场化方向,防止一哄而上、同质竞争。科学规划是保障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机制,抓住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有利契机,将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对各类规划涉及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容要互相衔接、形成合力,既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又要处理好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的关系。

创新体制机制。要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行“农民+企业”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农民增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特色产业,推动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加快特色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创新,提高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强化品牌营销。品牌是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要加强品牌规划设计,围绕特色资源,讲好品牌故事,提炼品牌内涵,打造叫得响、有特色、受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推进品牌认证,鼓励特色产品申报地理标志、有机产品等认证,严格质量安全监管,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买得舒心。创新营销模式,依托互联网开展大数据营销,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如“小罐茶”紧抓互联网风口,融合网红直播、短视频等新型营销方式,实现了品牌和销量的快速提升。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行“区域名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多层级品牌培育模式。加强品牌宣传推介,用足用好地理标志、非遗等特色品牌资源,策划实施系列营销活动,拓展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资源整合上出实招、在产业融合上想办法、在利益联结上找出路,就可推动特色产业迈上新台阶,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强、农民收入高、农村面貌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让“三农”工作展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

(作者单位系中共利津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