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目前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从遗传因素来看,近年来通过免疫遗传研究测定,某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的频率在干燥综合征病人中增高,且有家族史的病人也不在少数。
病毒感染也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有多种病毒与干燥综合征发病及病情持续有关,如EB病毒、疱疹病毒6型、巨细胞病毒、逆转录病毒等。
一、症状表现
1.局部症状
干燥综合征患者在局部症状方面常出现口腔干燥症。其中,口干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约70%-80%的患者会感到口干,严重者讲话时需频频饮水,进食固体食物常需伴以流质送下。猖獗性龋齿也是其特征表现,牙齿逐渐变黑,只留残根。部分患者会反复发作腮腺炎,少数可有颌下腺肿大,舌下腺肿大者少见。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舌痛、舌面干裂等症状。
在眼部,干燥性角结膜炎表现为眼干、异物感、磨砂感、少泪等。患者可出现眼干涩、有异物感、泪少,严重时甚至欲哭无泪。
2.全身症状
干燥综合征患者除了局部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全身多系统及脏器的损害。在皮肤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过敏性紫癜样皮疹,为米粒大小、边界清楚的丘疹,压之不褪色,多见于下肢,每批持续时间大约十天,可自行消退,会留有褐色色素沉着。
二、诊断方法
1.自身抗体检查
抗SS-A抗体与抗SS-B抗体对干燥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当这两种抗体均为阳性时,很大程度上支持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IgG及IgM的升高。例如,在临床研究中,部分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类风湿因子可高达正常水平的数倍,免疫球蛋白也会出现明显的升高。抗SSA抗体能直接参与组织的病理损害,可引起亚急性皮肤性狼疮,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光过敏也有关系,还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和先天性的心脏传导阻滞。抗SSA和抗SSB抗体阳性的病人常有血管炎、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光过敏、皮肤损害、紫癜、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高低度的类风湿因子等表现。
2.泪腺功能检测
泪膜破碎时间小于10秒、角膜染色指数大于4%均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Schirmer试验结果小于5mm/5min也可考虑干燥综合征。比如,在实际检查中,如果患者的泪膜破碎时间明显缩短,角膜染色出现较多斑点,且Schirmer试验滤纸浸湿长度小于规定值,结合其他症状,医生会高度怀疑干燥综合征。泪液分泌试验可观察基础分泌和刺激后的分泌情况,基础分泌是指在5分钟内自发产生的泪水,刺激后的分泌是指通过化学或物理刺激产生的泪水,这些测试可以反映泪腺的功能状态。
3.涎腺功能检测
唾液流率测定、腮腺造影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唾液流率显著减少或者一侧腮腺小于0.5ml/min是异常现象。腮腺造影可以查看腮腺管有无狭窄、不规则,或者是扩张。涎腺放射性核素扫描可观察核素的浓缩、摄取、排泄情况。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唾液腺的功能是否受损,从而为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依据。
4.唇腺活检
如果发现50个以上的淋巴细胞聚集即为1个病灶,当病灶数目在1个及1个以上时,可以考虑干燥综合征,此项检查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强。唇腺活检是诊断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切取唇腺粘膜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有病变者可见成簇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唇腺活检分为Ⅰ~Ⅳ级,Ⅰ~Ⅲ级为唇腺活检阴性,阴性即正常,Ⅳ级为阳性,唇腺活检阳性再结合其他相关检查,才能确诊干燥综合征。淋巴细胞的聚集程度,Ⅰ级是少量淋巴细胞浸润,Ⅱ级是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Ⅳ级是存在一个病灶的浸润淋巴细胞>50/4mm^2,Ⅲ级介于Ⅱ~Ⅳ级之间。发现样本腺体组织有一个以上50个淋巴细胞的浸润灶可诊断为阳性。
三、病因分析
1.遗传因素
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表现出家族聚集倾向。有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干燥综合征,那么后代患病的几率要高于正常人群。例如,在一些家族性病例中,姐妹、母女同时患病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提示了遗传因素在干燥综合征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具体的遗传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近年来通过免疫遗传研究测定,某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的频率在干燥综合征病人中增高,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因素与干燥综合征的关联。
2.感染因素
身体感染某些病毒后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干燥综合征的发生。例如,丙型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HIV病毒等都与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有关。以丙型肝炎病毒为例,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可能会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进而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包括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导致干燥综合征的发生。柯萨奇病毒和HIV病毒等也可能通过类似的机制参与干燥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3.雌激素水平异常
干燥综合征多发生于女性,成年女性患病率约为0.5%到1%,男女比为1:9-10。这表明女性雌激素水平高可能参与了干燥综合征的发生和病情的进展。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会促使免疫活动增强。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大多数为女性,这一现象进一步支持了雌激素水平与干燥综合征的关联。例如,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发现,处于特定生理阶段(如孕期、更年期等)的女性,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其患干燥综合征的风险或病情严重程度也可能发生变化。
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当干燥综合征患者出现腺体外的症状,如肝功能损伤、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球肾炎等,可以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包括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够迅速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但使用糖皮质激素需注意其副作用,如胃肠道出血、穿孔等风险。
2.生物制剂
当患者脏器病变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使用贝利木单抗等药物来控制疾病进展。生物制剂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免疫系统的特定环节,调节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B细胞生成,可能成为有效的治疗药物。但生物制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作者单位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