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复兴号列车飞驰而过,转眼间,母亲离开我已十年了。
母亲76岁离世,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神志很是清醒,当天还与陪伴的亲人交流。在她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我握着母亲的手,母亲的手异常冰冷,我多次问母亲还有什么吩咐,苍白的母亲吃力地留下最后一句话:“让您爸不要喝酒了”。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分钟,依家乡的规矩,把她从里屋快速转移到堂屋,亲人们围在她床边,看着她安详地闭目,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被。按照家乡的习俗,亲人在床头点起用麻油制作的天灯,老家叫作长明灯。十年来,这一幕,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夜深人静时。
母亲一生勤奋操劳,母亲从来就没闲着过。在生产队,男劳力干重体活,女劳力做相对轻点的工。但在很多场合,都是干一样的活。母亲总是埋头苦干,我虽小,每时看到这种场景,也想让母亲少做点,少累点,母亲总是说,能做多少是多少,老天爷在看,不要贪便宜。工作之后,母亲仍多次教育我给公家干活“不要贪便宜”,几十年的工作中,多次岗位轮转,责任心从未改变。时至今日,我虽已退休,但母亲的教导时常点醒我,为我指明方向。
从我记事起,看到的总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全家人的一日三餐,都是母亲一个操劳;全家人一年四季的衣服、床被缝补,都是母亲一个人亲力亲为。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无米之炊是常有事,有时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早饭多在大人晨劳之后,午饭多在下午三四点钟才能吃上,这样晚上就不用做晚饭了。大人总是说,睡觉了就不饿了,我总认为自己身高确是营养不良造成的。那时,大人穿的都是自家纺的布,小孩穿的多是由大人衣改的。孩子们每到过年才会有一件家织布新衣,这是我童年幸福的记忆之一。母亲即使再苦再累,从不抱怨,她总是笑容可掬地与孩子交流,讲道理,给我们成长的力量。
在村子里,母亲有极好的口碑。母亲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对长辈孝顺。在我印象里,奶奶多年卧床不起,日常生活都由母亲照料。母亲为奶奶洗头擦身,一天三餐喂饭处理大小便。乡邻及亲戚都常与我说,你妈妈真孝顺,这样的媳妇万里挑一。在村里,她人缘好,从来没有跟邻居、村民吵过架,红过脸。亲戚之间的走动她总是能让来时满意,走时高兴。母亲是面镜子,身教胜于言教,母亲的嘱咐深深地在我心里扎根,引领着我前行。我的生涯中,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事,都是母亲在指引着我。
十年了,母亲坟前苍劲的松柏树翠绿向上,母亲犹如不灭的天灯照亮着我前行的路,我站在这棵松柏树旁,总能感受到母亲传递的力量。母亲的勤劳,母亲的善良,滋养了我一生。如今,我们都如母亲所盼、所愿、所望,健健康康,在平静祥和的日子里幸福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