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陈伯每天都要去十公里开外的地方做事。他骑个电瓶车,油门一拧,车子就飞快地蹿出去了。每天出门早,回来也早。
有一天傍晚,过了正常时间二十分钟,陈伯还没回来,婶子有些纳闷。我们邻居几个正好在一起聊天,就安慰她说,兴许路上有什么事耽误了呢。正说着,只见陈伯慢悠悠地骑车回来了。
大家都惊掉了下巴:风风火火的陈伯怎么突然成了慢性子?
面对大家的疑问,陈伯解释道:“早上起来才发现昨晚忘记给车子充电,真是人老了没记性了!没办法,回来只好骑慢点。”
我奇怪道:“同样的电量,难道骑慢点续航就会变长吗?”
陈伯一副“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的表情:“一看你就很少骑电瓶车吧?电瓶车快没电的时候,如果骑得快,很快就会没电,直接把你抛在路上。只能开最低档,才能勉强骑完全程。”
陈伯打开了话匣子,忍不住又说了几句:“你们年轻人生在好年代,没挨过饿。我年轻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口粮都很少。有的家庭,刚领到粮食的头几天就大吃大喝,到了后面就要忍饥挨饿;我母亲很细心,一开始就做好计划,每天的粮食定好量,再配点红薯,每天都能吃个七八分饱,而且一点都不浪费。现在想来,我那母亲大人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哟!细水长流,这道理永远不会过时的!”
大家纷纷打趣说,陈伯还是一个哲学家呢!听完陈伯的一番话,我想起了不少事情。
我喜欢看长跑比赛。参赛队员如果一开始就疯狂冲刺,那么结局是显而易见的——体力很快就会耗尽,最终难免被其他人超越;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一定是最睿智的体力分配专家,在保持优势位置的前提下,该慢的时候慢下来,保存体力,准备最终阶段的冲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在长跑比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也见过太多的现实案例:一次长途旅行、一场重要考试、一个重大项目,很多人一开始搞得轰轰烈烈,用力过猛,但很快就耗尽了精气,磨蚀了耐心,最后只能虎头蛇尾以失败告终;相反,有的人制定了长远计划,每天努力一点点,结果坚持到了最后,成了赢家。
全程冲刺只适合短跑。如果路途遥远,那就多一些耐心和坚持吧。牺牲一些速度,但你终将成为漫漫长路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