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 践行正确政绩观

版次:03  2024年10月23日

张纯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就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党内法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从哲学上讲,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所以,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一定有什么样的形式相适应。内容变了,形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形式又具有能动性,它可以反作用于内容,影响、制约着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与内容相适应时,就能很好地表达内容,起到加速和促进发展的作用;当形式与内容相反时,就会破坏内容,起到阻碍和破坏其发展的反作用。

形式主义,指的却是那种只注重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淡漠其本质内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现实中,那些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文山会海、表面文章;贪图虚名、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其表现为:一是忙忙碌碌。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整天沉湎于文山会海,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不解决任何问题。二是花里胡哨。只图虚名,不务实效,习惯于搞“墙上功夫”“指上功夫”“留迹留痕”,搞各种名目的“达标”活动,形式上花里胡哨,实则劳民伤财。三是摆拍摆谱。活还没干,争相邀功,从表面看袖子撸起来了,实际上是一种“摆拍”行为,光撸袖子不干活。四是浮浮漂漂。多在会场,不接地气,办公室里出政策、出经验。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根本无意解决现实中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各式变种的形式主义给基层工作带来严重危害。一是妨碍党的路线方针的贯彻落实。形式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心中没数,崇尚空谈,工作中处于盲目状态,必然影响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导致信息失灵,决策失误。二是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形式主义蔓延,势必助长不说真话、弄虚作假之风,助长思想懒惰、巧于应付上级的不良倾向,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干部健康成长。三是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以及党群干群关系。形式主义务虚不务实,下基层,不过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和普通群众搭不上话,满足于走过场。虚张声势,搞假政绩,造假指标,报假数字,不真正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期所盼,不认真关心群众的急难愁苦,反而给群众带来很多额外的麻烦和负担。

“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主观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做法,其结果是违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必须与内容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推行的是主观决定客观,形式决定内容,形式与内容相阻碍、认识与实际相脱离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是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相对立的。

形式主义的产生,也有其思想认识根源。名利思想作祟。功名利禄的诱惑是滋生形式主义的土壤,为显示“政绩”,好大喜功,不惜以弄虚作假换取个人名利,而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缺乏担当,导致懒政怠政,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政绩观错位。“人民至上”不在心中,做工作不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满意,而是为了让领导注意,喜欢把功夫下在形式上,急功近利,不顾实效。官僚主义思想影响。“官本位”思想产生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借助形式主义粉饰“政绩”,形式主义迎合官僚主义得以滋生蔓延,官僚主义反过来助长形式主义,两者互为因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这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杜绝形式主义,树立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的作风,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根治各类形式主义顽症,一定要在思想根源上正本固元,在重点难点上猛药除疴,在责任落实上动真碰硬,在源头治理上防患未然。以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作风保证。